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山东大学一名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被曝大面积抄袭。面对屡屡曝光的论文抄袭等学术造假现象,人们不禁再次质问和反思其症结所在。
有人认为,论文抄袭之风是社会浮躁功利心态的折射和反映。不少身处象牙塔顶的学者,面对现实的诱惑甘愿舍弃诚信,是因为他们为造假所受的责难与损失不过尔尔,诚信在现实价值体系中的贬值是学术造假甚嚣尘上的心理根源。尽管诚信和道德自律的缺失同造假的猖獗存有密切关联,但重塑道德风貌,短期难以奏效,我们应更多地从制度设计层面来考虑问题。
该事件被曝光后,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吃惊,因为硕士学位论文审查,经过了层层把关,并且,每一篇论文都必须通过论文查重系统的检测。连篇累牍、肆无忌惮地抄袭却“安然”通过检测,这才是吃惊的重点。其实,从查重系统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不能成为很好的查重工具。它们在设计上存在太多漏洞,这些漏洞也不断地被善加钻营的学生利用。查重系统之所以具备查重功能,是因为它配备着对应的数据库,数据库存储的资料“是否翔实”以及“是否及时更新”直接决定了查重质量的好坏,所以,只要在新资源未被填充到数据库之前抄袭,系统就束手无策。更为重要的是,鉴于学术论文在表述上具有很强的格式化特征,如果任何字眼出现重复都被判定为抄袭,就很容易在检测过程中造成混乱,为此,系统在检测的字段长度上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如在连续出现7个字符相同的情况下才判为抄袭等,不过此类设定一旦被发现,只会使抄袭更加容易。说到底,学术论文毕竟是脑力活,扫描式的检测无法应对“稍微灵活”的抄袭。以往常常发现有学生甚至成名学者直接将外文翻译完当作论文应付交差,但就是如此蠢笨的造假,系统也无可奈何,毕竟翻译的作品千人千面。
与其越来越依赖机械化的检测设备,真正发挥好“导师制”的作用才是防范抄袭事件频现的捷径。现阶段,高等教育扩招趋势并无根本改观,导师们往往忙于自己的各类项目和任务,无暇顾及(更不必说指导)自己的学生,导师制形同虚设。所谓导师制,即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导师的专门指导,使学生对相关的研究领域,从入门到纯熟,形成独立从事科研能力的制度。导师制的关键环节便是指导学生如何从“不懂”到“比较懂”地写作学术论文。严格地讲,从论文开题、文献资料的搜集到提纲搭建和写作,每一过程都需要有导师的高频度参与。导师制的理想结果是,在论文完成后,导师必须对论文各方面的不足有较学生更为清晰的认识,其中,也包括对学生使用资料是否得当有更为清晰的判断。可是,此次事件中当事人的导师对自己学生抄袭的论文居然一无所知,更为可叹的是,许多人还相信导师的反应尽在情理之中。抄袭者由于个人的懒怠和贪欲而犯下大错,需要担当主要责任,但是,导师们也应该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履行了导师的义务、高校领导们也应该详加审查导师制是否已经名存实亡。无论世风如何浮躁,学生都是学术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丝毫耽误不起。
制度在设计上从来不是越繁杂越好,即如眼下的学位论文抄袭问题,高校领导与其费尽心力采购、研发更为先进的查重系统,不如思考如何让越来越有名无实的导师制重新焕发生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