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提到4月1日,大家知道是愚人节。但问起4月2日是什么日子,却鲜有人知。记者在4月2日这天随机走访了市区多所中、小学校,并采访了部分学生,询问他们4月2日是什么日子,他们大多一脸茫然。(4月2日《上饶日报》)
愚人节与“国际儿童图书日”在时间上只有一天之差,然而,它们在中国“遭受”的“待遇”却是冰火两隔。愚人节这天,无论是现实的生活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上,人们都乐此不彼的“享受”着“整人”与“被整”的快乐。可是,与其紧邻的“国际儿童图书日”却受尽冷落,让人尴尬不已。早在2007年,我们就将“国际儿童图书日”设定为“中国儿童阅读日”。遗憾的是,几年过去,这一节日并没有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中国儿童的阅读现状,也并没有因此发生较大改观。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图书市场花样百出的出版乱象,家长们对这个节日不屑一顾的冷落心理。于是,“国际儿童读书日”这个“舶来品”便慢慢的在人们的脑海里被遗忘,其设立的初衷也自然而然的被忽视。
的确,在这个被按下快进键的当下社会,我们可以有万条理由去辩解自己为什么不喜欢阅读,为什么不再关注有关阅读方面的最新动态。因为大家都清楚的知道,在这个时代,要娱乐有太多的东西可供选择,而要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也并非单纯的课外阅读就能达到,相反,它往往靠的是无数个辅导班的共同推进,家长们有意创造的起跑环境。尽管这样,但有一个现实却必须要我们共同去面对。去年上海国际图书展公布了这样一个调查结果,在11—13岁儿童的业余爱好中,阅读排在第六位,居电视、游戏、网络视频、体育和手机之后。这是一个让人震惊的调查,其背后呈现出来的不单是孩子注意力被电子产品所分散的尴尬处境,更有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现实命题。
要破解这个命题,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要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出版市场,这样才能给儿童提供更多的优质读物,他们才能够在课外的阅读中有更多的选择。而反观当下的出版市场,一些出版商不但不是以出版更多优秀、健康的出版物为己任,反倒将眼光仅仅停留在物质的丰厚回报上。其要么将那些毫无新意、早已被时代所淘汰的出版物旧样翻新,要么干脆出版一些毫无意义、粗制滥造的心灵鸡汤式读物,这样的逆淘汰,就注定孩子会离课外阅读越来越远。
而在另外的方面,则需要学校和家长摒弃功利的读书理念,给孩子们一个轻松、快乐的阅读环境。在不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和家长给孩子提供的,并不是那些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课外读物,反倒是不同种类的教辅读物、模拟试卷。这功利思想下的强势介入,早已从一个剥夺者的角度将孩子的自由挤压,将她们阅读的兴趣扼杀。如果这样的观念得不到改观,孩子的阅读自由又怎么能得到保证。
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则是我们整个社会特别是孩子的家长要给孩子树立起热爱阅读的榜样。言传身教也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身边总是一些爱玩手机、爱打游戏、爱打麻将的大人,那么,这无形的环境必定会给孩子错误的示范,他们也肯定不会在内心树立起热爱阅读的自我观念。
白岩松说:“生命如同一条河流,出发时,还只是清澈的涓涓细流,一路奔腾,慢慢加速,陆续开始有人或事,书或者光影,为这条河流填注力量,增加水流甚至影响方向,每个人都不例外”。我想,阅读的力量也在于此,一本优秀的图书,它承载的不仅有健康的价值观,更有传承历史、洗涤心灵的现实功用所在。让我们都携起手来,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让他们都在阅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所在吧。(张 剑)
文汇报:倡导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 2009-04-23 |
文汇报:倡导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 2009-04-23 |
留守儿童:被遗忘的爱与哀愁 2009-11-19 |
刘义杰:图书馆里的孩子需要言传身教 2013-08-13 |
拒绝“熊孩子” 2013-08-13 |
杨公振:读书崇拜 2014-02-10 |
赵志疆:教辅书浪费何时休? 2014-06-27 |
新民晚报:留守儿童:被遗忘的爱与哀愁 2009-11-18 |
新民晚报:留守儿童:被遗忘的爱与哀愁 2009-11-18 |
留守儿童:被遗忘的爱与哀愁 2009-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