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何勇海:用“春节符号”唤醒春节记忆
//m.auribault.com2015-02-16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作者:何勇海

  “民族梦·中国梦——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发布盛典”近日在北京举行。盛典现场发布了中华“春节符号”的最终征集结果,并对获奖作品进行了表彰。最终入选作品是由首都师范大学李冬雪、宋珊两名同学联合创作的。(2月15日《光明日报》)

  从报道来看,最终入选的“春节符号”,是将汉字“春”与“福”依托中国结的编织元素结合在一起,中轴线上点缀三个圆点,象征春节时处于同一直线上的太阳、月亮和地球。五处白色圈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个符号将中国传统的天文历法科学结合,渲染节日气氛的同时传递了中国文化,确实合乎春节作为年节文化的内涵。

  我们确实需要一个“春节符号”来为春节代言。国人过春节已有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符号,未免让人遗憾。虽然春联、福字、门神、年画以及灯笼等诸多元素,都可以视作春节的文化符号,但是,这些文化符号是琐碎而不统一的。我们的“春节符号”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品牌性的、超越以往的东西,让人一眼见之,就能想到它代表着我们的春节。

  我们也需要一个“春节符号”,来唤醒隐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春节记忆。如今,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越来越浮躁功利,加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商家对洋节的炒作,国人对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拥戴情结越来越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重新寻找春节的文化意义,为春节寻找新鲜有趣的推广面孔,推出鲜明的“春节符号”,以唤醒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春节的重视,对传统春节文化予以重新感悟和认知。

  如今,“春节符号”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新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它走向社会、渗入民间、进入家庭?如果推广宣传得不到位,莫说走向社会、渗入民间、进入家庭,在春节公共文化活动、集会等场合,恐怕也难觅其身影。2012年12月,一个号称可与圣诞老人PK的节日文化使者“中华福爷爷”在我国诞生。两年时间过去了,我们又在哪些场合,看到过那位身着汉服、手持福袋、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中华福爷爷”?

  “中华福爷爷”的销声匿迹提醒有关方面:要把传播、运用“春节符号”这个文化标识的“文章”做足,使其尽快、更深地根植于每个国人心里,而不是一推了之。这就要求,中华“春节符号”诞生之后,新闻媒体应给予更多的宣传报道,春节公共文化活动、集会应给予更多的亮相机会,也可以将“春节符号”制作成一系列产品,推向市场,走向生活,借此普及我们的春节文化,使春节文化深入人心。(何勇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