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教育之贵在于不失“德性”
唐玉洁
//m.auribault.com 2016-03-30 来源: 中工网—《劳动者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一段名为“甘肃环县二中老师用暴力殴打学生”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转发,引起社会热议,视频中,一名男教师采用扯头发、扇耳光和用脚踢等方式在教室内先后殴打多名女生,这样残暴的教育管理方式令人发指。虽然该名殴打学生的男老师已经被当地教育局吊销了教师资格,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这样残暴的管理模式却再一次让社会聚焦的目光,集中在了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上。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高校教师座谈时,围绕“尊师重教、立德树人”发表多次重要讲话,指出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老师的工作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并出台了多部规范教师德行的管理条例,但各地教师失“德”的事件仍是被屡屡曝出,从幼稚园的老师虐待幼童,到大学里的教授诱逼女学生,以及在那个以分数论英雄的中学校园里,这些曾被我们赋予了无限敬意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不当的个人行为令师德蒙羞,让大众对“教师”二字的信任感不断下降。这些失德行为的发生虽然只是教师队伍中的极少数,但这样的人员教德缺失的教育工作者不除,家长将难以放心,学生将难以安心,我国的教师队伍更是难以得到“净心”。

  有人曾分析,致使当今师德滑坡、行为失范的重要因素与当前我国“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模式有关,学校平日里只重视升学率、学术成果,不重视教师道德品质培养,导致师德规范往往只停留在书面,一些教师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提升班级的升学率,就采取了偏激的“西点”管理模式,用分值给孩子们贴上价值的标签来成就自己的教育荣誉,而作为学校的监管方,对存在失德行为的教师往往选择漠视、放任,甚至是“护短”,学校这种暧昧不明的态度,往往成了失德教师的“保护伞”,致使他们的过激行为不断增多,最终导致一些教师丧失了个人的道德约束,失去了道德敬畏之心和对职业的神圣使命感。

  残酷的升学压力虽为事实,但这绝不是一个老师和一个学校放松监管,就此丧失德行的借口,“师德”作为教育者的灵魂,“师爱”是一个学校树品立格的核心所在,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无视与丢弃。古语有云:“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一个真才学兼备的好老师是绝不会忘记“德行”的,因为只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品行教育者,才有可能真正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帮助孩子们在成长中塑造出优良的人格品质,成为一名合格的灵魂工程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