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十三五”期间将更关注社区小型养老机构发展,并大力提倡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努力实现医养融合。
养老、看病是任何一个老人不得不直面的两大人生课题。然而,住院—出院—住院—出院……如此循环不止的折腾的求医模式,大大降低了老人的养老质量及幸福指数,特别是一旦急性病发作,长距离的问药求医及长时间的排队挂号等,更可能危及老人的生命。因此,“十三五”期间大力提倡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努力实现医养融合,无疑是养老模式的创新之举,值得期待。
毋庸置疑,随着“银发浪潮”来袭,我国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占全球老龄人口总量的1/5.到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2.5亿,老龄化比例达17.6%.”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秘书长饶克勤近日在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年会上列举出了串串数据。同时,大量“421”家庭结构的出现,造成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更使得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成为大势所趋。
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无疑是优化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优选之一。众所周知,传统的养老机构往往侧重于“养”,而将“医”排除在养老服务之外,即将日常的生活护理和患病时的医疗诊治、康复护理完全割裂开来。医疗机构往往侧重于“医”,而对“养”难以兼顾。但是,个别老年病人出于一己之利,将医院当成了养老院,赖床不出院仅是为了能持续享受医院的优质医护服务。这种医养两张皮现象,占用大量的本已非常紧缺的医疗资源,加剧“看病难住院难”。
从理论上讲,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社会资本投资兴建医养融合的养老院或医院等。但近年一些地方探索实践证明,医养融合大多是通过协议方式实现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的业务联姻。一方面,由于养老机构无法短时间内培养出高水平的医护人员,且还受到医疗资质等现实问题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医院并非为老年人专设的医疗机构,非急症类患者免不了还要受来回奔波求诊问药之苦。这种松散型的合作方式,尽管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部分成效,但其服务水准与民众期望还有不小距离,这是不争的事实。
可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养融合并非朝夕之功。要让医养融合取得更大成效,就必须寻找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两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比如,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框架之下,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出台医养融合政策体系,细化医养融合规范,增强政策可操作性。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医养融合的改革红利。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