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南京开始借鉴日本比较流行的“驿站式”养老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试点“驿站式”养老服务,将在多个小区建养老“驿站”,老人们“养老不离家”的强烈愿望有望实现。(12月21日《南京日报》)
据媒体报道,位于南京建邺区朗诗国际街区内的长者居家服务中心“驿站”,设施齐全、环境安静、小规模和多功能、温馨、舒适,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超三成护理员有海外留学经历,且基本都是大学生,能为入住老人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此“驿站”,令人神往,或是养老尝试的新妙招。
然而,作为已经在日本实践检验的“驿站式”养老模式,却并不乐观。据悉,南京“驿站式”养老模式,由于护理员的高学历与留学背景,致使费用相对较高。按护理级别的不同,更是会有每月4000~9000元不等的费用。如此高的养老费用,显然不是大多数老年人以及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此外,截至目前,南京“驿站”只入住了8位老人,而“驿站”拥有30名护理员,比例严重失衡。显然,“驿站”发展并不乐观,甚至是否能长远存留皆是两说。
有政府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本是一大利好。但,南京市借鉴推行的所谓“驿站式”养老模式,也只是日本四种主要社区养老组织形式的一种,即企业式养老服务。据了解,其他三种养老组织形式分别是,第一种,以政府力量为主,服务人员由政府民政人员组成;第二种,政府资助下的民间组织,如社会福利协会等;第三种,志愿者及其组织主导,主要由家庭主妇、大学生及健康的老人组成。
显然,日本的“驿站式”养老,政府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公益性、慈善性被摆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而企业式养老服务,则明显属于相对高档的养老模式。就目前的中国来言,经济尚不发达,实属“未富先老”。在此种境况下,像南京这种高档昂贵的“养老驿站”能否长期存活,并成为中国养老模式的一枝独秀,恐怕不太乐观。毕竟南京企业式“养老驿站”只是为部分经济实力殷实的家庭所准备,并不是全局普遍性社区养老探索。但任何一次对新养老模式的探索,都值得尝试。
另外,要想发展适宜绝大部分家庭的社区养老,要想获得绝大部分老百姓的支持与认可,政府不能只发挥牵线搭桥作用,理应置身其中。比如,理清社区养老服务界限,明确责任主体,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福利机构、志愿者团体参与社区养老探索,并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等等。无论是中国养老大事业,还是社区养老这一养老模式的探索,有了政府的积极参与,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众日报:打破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瓶颈2010-04-28 |
杨朝清:多方合作有益实现“老有所养”2012-03-23 |
练伟雄:闲置厂房改建养老场所可行2012-06-01 |
毛颖颖:让“老有所养”走上社会化专业化之路2012-10-26 |
唐卫毅:破解养老困局须走制度创新之路2013-10-14 |
刘根生:“家属照料型”养老新政是个创举2014-10-14 |
唐 伟:床位空置提醒转变养老思路2014-11-03 |
余尉僖:人人都会老,相煎何太急?2015-08-11 |
张 璁:养老院被“邻避”让人心酸2015-11-11 |
刘 念:医养结合不是看病加养生2015-11-1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