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生死瞬间推诿,道歉就完了?
奋黄
//m.auribault.com 2015-11-26 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更多

  22日,网友@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讲述了他乘坐南航CZ6101突发急症的生死历程。该网友称,飞机落地舱门50分钟后才打开,急救医生和空乘为谁抬病人下飞机吵架,“幸好我还活着,才能告诉你们我遭遇了什么”。

  这位以媒体人身份出现的网友,以亲身经历披露了航空系统以及地勤、医院一系列的急救漏洞,他的想法很简单,“希望有此遭遇的最后一个人,是我”。只是关于这位媒体人所述的“幸好”背后,究竟有多少不幸的概率发生。试想一下,倘若当事人不是一位媒体人,这种申诉究竟有多大可能被关注,面对强势的对方,话语权究竟有多大呢?所以,他的“幸好”,让为之刷屏的很多人想到了自己不幸的可能。

  随即,南航就此事进行了回应,向当事人表达歉意的同时,解释了事件的一些疑点:一是为何落地后要50分钟才开舱门?原来是“飞机在滑行道上刹车系统出现故障,无法继续滑行,只能等机场拖车来处置”;二是当事人控诉的急救医生和空乘为谁抬病人下飞机吵架的问题。昨晚,中国民用航空网发布消息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就南航乘客急救服务事宜致歉,并登门看望。

  从事后处理可以看出,有此遭遇的最后一人,极有可能不会是当事人。其实急救医生和空乘为谁抬病人下飞机吵架这一核心问题,聚焦了当前应急系统的整体原因。之所以双方都不愿意抬病人下飞机,是因为双方都不想为此事负责,他们眼中的病人是一个麻烦体。他们相互推卸责任,害怕潜在的风险归责到自己身上(这里其实害怕的因素更多是怕归责到自己所在的公司主体),也因此,利益的考量绑架了他们面对生命所应当持有的关怀,与推责一起发生的便是人性冷漠。

  在这种多头管理相互对接的端口位置,涉事的管理主体只想着截取有利于自己的部分,所谓的服务,充其量不过是服务于绝对属于自己的那个阶段,哪怕只要有一点理由就能够推卸出去的责任,绝对不会揽到自己这里。而这背后,服务对象不过是他们的获利渠道,除此之外便只剩下潜在麻烦制造者这一身份,尤其是当这个他们眼中麻烦制造者的潜在麻烦有可能发生时,曾经宣之于口的高效应对系统便发生了紊乱。

  好在,南航称会“认真总结反思”;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也在致歉通报中提及: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正认真调查地面医疗急救服务中的问题,剖析原因,总结教训。并且,作出了“将主动加强与航空承运方的沟通衔接,完善应急救援绿色通道,进一步强化生命至上的理念”的承诺。

  道歉之外,欣喜见到这样的反思语句。要如当事人所愿,生死瞬间被推诿的遭遇就此终结,这一切确实不应当止于道歉。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