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两会?望】让优秀传统文化植于心见于行
刘颖余
//m.auribault.com 2017-03-13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传统文化从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诗词歌赋等外化的形式上,更是中国气派、中华美德、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集中反映。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一种文化自信,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等6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呼吁,在日常生活中多动笔写字,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体验汉字之美,在纸正笔正、身正心正中升华品质。

  电脑打字太方便,这让不少人日常写字的意义好像仅剩下签名。而在并不遥远的从前,写字不仅是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也是仪式,甚至是人安身立命之本。在我很小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字是门头书是屋”,一定要练好字,再论其他。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大火,《朗读者》乘势而上,两会代表委员也从中读出了民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成了两会热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也称自己爱看《中国诗词大会》,他还拟好了传统文化进校园应做的四件事情。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百姓的心声,更上升到了国家战略。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七大重点任务。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之所以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纵向看,它是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需要。“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近百年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曾经有过游离、割裂,甚至抛弃,这让今天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变得尤为迫切。传统文化从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诗词歌赋等外化的形式上,更是中国气派、中华美德、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集中反映,因此,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也能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解决现代人的某些精神困惑。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并非妄言和拔高,而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得见的美好愿景。

  从横向看,它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只有先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才能进一步创造弘扬时代精神、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才能像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那样,“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一言以蔽之,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一种文化自信,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这事当然不是在电视上开开诗词大会、让孩子穿着汉服读读《诗经》那么简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得好,“中国的文化要想能够赢得时代的振兴,要想能够以它饱满的品质回馈世界,必须让中国传统的文化活在今天”。说白了,就是让它植于心见于行。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生命力,才能活起来、传下去。

  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价值,实现古典趣味和当代精神的融合。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无视其他文明。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一样需要认真学习借鉴,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可以立人,亦可立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的故乡,我们应该像爱护家乡那样传承和发展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冯骥才说的,“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