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如果有些人拿着纳税人的钱,却只是“摆设”,于国于民都是额外负担。某个人的“清闲”,是当地公职人员工作现状的一个缩影,暴露的是当地对公职人员队伍管理的漏洞,类似于“吃空饷”。
“月入7000,几个月才去单位一次,其他时间自由支配。”近日,网曝一名女网友与自称黄陵县安监局职工梁海宁的聊天记录。此事经媒体报道后,陕西黄陵纪检部门已介入调查此事(《华商报》2016年4月21日)。
偶尔去“喝喝茶”,“逛一下”,其他时间自由支配,月薪就能拿到7000多元,着实令人羡慕嫉妒恨。这无异于戳中了人们对于公务冗员的反感情绪。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通过媒体调查,其所在单位回应,梁海宁负责包村帮扶,平日大部分时间在关村工作,因而不必参加单位的考勤。可是,村民的说法却大不相同,声称不认识梁海宁,只知道一位姓宋的村官。村支书出来“力证”梁海宁清白,但似乎难有说服力,受到“谁知道是不是上级领导逼其‘串供’的”质疑,因为该村未能提供梁海宁的考勤信息。至于对其工资的回应,是不是还存在其他隐形福利,外人不易得知,而当地纪委也未有一个及时的定论。
黄陵安监局职工梁海宁受到行政记大过处分,主体责任领导受到党内警告处分。从当地纪委对责任人的处理结果来看,网络爆料并非子虚乌有。如果梁海宁真的只是“吹嘘”,当地纪委为什么要打她的板子?
纪委及时介入令人欣慰,不过,事情的处理如果仅仅只限于此,依然令人忧心忡忡。
“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机关公务员“清闲”形象,已不是什么秘密。机构臃肿,严重超编,这是时下很多地方存在的弊病。
梁海宁的新闻事件,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足可体现民众对公务员队伍管理的关注。如果一些人拿着纳税人的钱,却只是“摆设”,于国于民都是额外负担。梁海宁的“清闲”,是当地公职人员工作现状的一个缩影,暴露的是当地对公职人员队伍管理的漏洞,类似于“吃空饷”。
根据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勤勉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的法定义务,“勤”也是对公务员考核的几项内容之一。因此,“几个月才去单位一次”的“清闲”显然难以胜任公务员的职责。
很多企业有一句警世良言:今天如果你不努力工作,明天你将努力去找工作。公职人员队伍管理同样该有这样的“紧箍咒”,理当让某些“不作为”、“懒作为”者时刻有种压力感、危机感。此事如果止于对责任人“行政记大过”、“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似乎难以化解公众的焦虑,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地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还需举一反三,践行中央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起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将“编制压缩”、“人员裁减”进行到底,让那些没事可干的人把“坑”腾出来。毕竟,不干活白拿钱的“好事”,不是为人民服务的状态。
中国青年报:“冲凉死”“骷髅死”劳教制度...2010-04-15 |
中国青年报:“冲凉死”“骷髅死”劳教制度...2010-04-15 |
中国青年报:“冲凉死”“骷髅死”劳教制度...2010-04-15 |
中国青年报:“冲凉死”“骷髅死”劳教制度...2010-04-15 |
吴睿鸫:23年的公厕标准该大修了2011-08-09 |
二代坑爹还是爹坑二代?2013-02-25 |
家风家训别成“一阵风”2014-02-10 |
中国教育报:反思“坑爹榜”,别让家庭教育...2015-01-12 |
法思清话:保护证人就是保护正义2015-08-29 |
法思清话:保护证人就是保护正义2015-08-2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