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不要唱了,滚吧。”近日,柯以敏在一档选秀节目中对尚未演唱的选手抛出的一句话,成为热门话题。不少人认为带有侮辱性和攻击性的言论对选手太不尊重,随着事件的发酵,节目播出平台发表声明称,将不再邀约柯以敏做2016该节目评委。(见4月2日《大连晚报》)
她让选手“滚吧”,电视台让她“走吧”。11年前,毒舌评委与选秀节目“相互成全”;11年后,毒舌评委与选秀节目“各自尴尬”。此间的“风水”,估计不仅是一些评委难以理解的变故,恐怕亦是当事媒体及舆论始料未及的雷霆。谁也不能说此事就宣告了“无评委不毒舌”时代的终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以“毒舌”吸睛,风险系数已经飙升到随时有自我覆灭的可能。
选手刚做完自我介绍,称有点感冒,评委就怒斥“不要唱了,滚吧!”此段视频在网络疯转,直指评委不尊重选手,而导演高群书也严厉指责,“一点教养都不顾地去炫耀权利。”真正有意思的,是播出平台的反应:这边“总导演”刚含蓄圆场,说“如果她真的对选手有过大伤害,又不能调整状态,节目组会针对这件事再作回应,我们也有可能调整评委阵容”——话音未落,电视台发声明向当事选手致歉并停止柯以敏的邀约。这中间的时差,不过短短几个小时。
“毒舌”炒作、舆情发酵、止定纷争——制作方对评委“痛下杀手”,当然是基于利益的考量,是危机公关的最优化选择。那么,从网友的声音,到迅速换人的决定,这中间“同频共振”的究竟有哪些因素呢?
一是中国娱乐节目的生态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从当年的广电总局到现在的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于“娱乐至死”的状态,一贯保有常态而凌厉的警醒,看看各卫视娱乐节目的转型,就知道这类节目已到了“严字诀”时代。
二是舆情对媒体传播的正向影响逐步显现。比如一部剧好不好看、要不要看,观众说了算,网友说了算,选秀节目也是如此。如果一开始就把口碑给弄“污”了,真要民意沸反,估计下场也不会太好看。因此,制作方也不得不忌惮于“网意汹涌”的影响力。
此外,选秀类节目已进入“2.0时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观众有成型的标准,拼毒舌拼出位,还不如趁早回家洗洗睡吧。政策风险、价值风险、网络舆情风险、节目转型风险,其实早就决定了毒舌评委的去留。在人情与市场面前,制播平台自然“心里有杆秤”。
相信各色选秀节目还会风起云涌,不过,“嘴下留情”的规则,怕是真要吃一堑长一智了。
人民日报:怎样让悲剧不再重演?2009-06-09 | |
严辉文:坦然面对春节的毒舌问题2012-01-31 | |
梅子笑:选手越体面,镜头越乏味2013-01-29 | |
杨东平:停发高校扩张的“末班车”2014-01-22 | |
刘雪松:首富的儿子不是神2014-07-01 |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2014-12-23 | |
段思平:周立波不能恶心别人,成全自己2015-06-30 | |
王君平:不能捆住中医手脚2015-07-17 | |
话题圆桌:公共交通:为什么总有人为你发愁2009-11-2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