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如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新发展格局:如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庞承 潘如龙 周宇晗 章忻
2020-09-14 10:28:36  来源:浙江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5月23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是什么?如何打通堵点痛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教授日前在京接受浙江日报记者采访,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共产党人天大的正事

  记者:自5月14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至今已8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这一战略抉择。请您谈谈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

  张占斌:新发展格局这个事情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特别重要。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高度提出来的,是涉及国家长远发展和经济社会安全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战略棋局。“十四五”规划内容将在很大程度上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关,而新发展格局则不限于“十四五”时期,还有更长远的谋划。

  第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需要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以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和发展作为一个落脚点,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构建内需体系内涵丰富,既包括打通国民经济各环节堵点,还包括抓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等重点工作,而这些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体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共产党人天大的正事。经济发展了,就要更加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应当说成效是显著的。但这种拼能源、拼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内需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达到非常好的状态,也就是说投资、出口、内需和消费有失衡的地方。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经济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更强调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通,更强调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强调消费和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将更为均衡,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是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棋局。事实上,早在中美经贸摩擦之前,奥巴马政府就提出“再工业化”。现在,一些美国政客有“去中国化”、与中国“脱钩”的企图,我们要高度警惕。要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必须趁机进行战略调整,科学布局产业链,确保重点产业安全和稳健发展,全力确保供应链,提高产业配套发展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增强忧患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有效途径。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谋划“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的准备,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国家经济安全的防线,真正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

  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堵点在哪儿

  记者: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和环境中,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堵点在哪儿?

  张占斌:我认为,一方面,要把国内大市场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谋划。把生产、流通、消费这些环节做好,让它们血脉畅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循环体系。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内需体系,这个完整的内需体系,我理解就不仅仅是生产、消费、流通等具体环节,它还要有很多的经济政策经济改革、社会政策社会改革来支撑,在这些方面也有很多的空间和余地需要进行改革和深化。

  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比如,生产环节的痛点、堵点主要是技术供给不足。有些领域的中高科技还受制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我们的产业在过去总体上仍属于中低端,少量向高端攀升,但从大国角度来讲,将来得有更多的产业处于并跑或者领跑状态。所以,从生产环节解决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中央也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提出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举国体制,来攻克一些痛点、难点、短板,特别是像半导体、机器人、自动化、装备制造等领域要加快补短板、强弱项。现在老百姓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动态化、个性化甚至定制化发展。这要求我们企业积极适应变化,让供给更加灵活、更加精准、更加有效,这样将来在市场竞争中才能脱颖而出。

  分配环节的堵点主要是居民收入问题。扩大国内需求,很简单的是要让老百姓手里的钱多一点,这样他们才敢去买东西、敢去消费。现在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2018年约为42%,发达国家一般为60%。居民收入过低,一定程度上会拉低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供给。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近年来,中国基尼系数一直在0.4以上。过高的基尼系数造成经济二元结构突出,城乡之间差距过大。解决居民收入堵点问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需要扩大,建议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争取10年时间翻一番;脱贫人口将有1亿多,“十四五”时期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帮助扶持,也将推动消费需求。

  流通环节的堵点主要是要素流通不畅和商品流通成本偏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让各种要素,比如资本、土地、人才、技术、信息,包括数据,能够尽快地在市场上进行配置,在市场上自由地流通,减少人为因素的阻碍或不必要的限制。这样的话,它可以产生更好的互动效应,充分展现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中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4%,发达国家是10%以下。这说明流通成本有降低的余地。比如说公路、铁路、航运、管道运输等方方面面要进一步实现有效连接,既提高效率,又降低费用、减少浪费,提高商品的周转率。

  消费环节也有些堵点。比如说,现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强调要避免脱实向虚,但现在确实有大量资金在房地产、金融领域中空转,其中有一大部分在金融体系中空转,就是钱生钱,而没有直接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的战场上去。目前实体经济肯定是缺血的,如果长时间缺血,它就很难守住这块阵地。另外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推高房价,这也不利于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