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别让“肯定是贪官”的无谓臆断甚嚣尘上
余祖欣
//m.auribault.com 2016-03-23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范敬超回乡种柑橘的事被媒体首次曝光后,备受赞誉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质疑——“你的项目资金怎么弄来的?”“肯定在任时又是个贪官。”听到这些指责,范敬超觉得很委屈。“启动时的10多万元资金是我的积蓄,果园面积扩大到100亩的时候,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来几十万元”。(3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厅官退休创业,回乡躬耕橘园,本应是件集聚“正能量”的好事,埋头8年、面积万亩、亩产破万元,在诸多成果的丰硕之下,范敬超的一句“村民终于信我了”却浸满辛酸。事实上,像范敬超这般被人视为“贪官”者可谓数不胜数,稍有官员“露财”,随之而来的往往就是雨点般的抨击,更有甚者在无据可查、无理可依之下,便轻易为其定调,固执心态俨然不止“仇官”一种。

  不可否认,全国上下、以往当前,穷奢极侈的腐败官员绝非个别,而在近年反腐浪潮的席卷之下,大量贪官庸官曝于公众眼前,可憎可恨,人们一方面为“落马”拍手称赞,另一方面也有感于痼疾沉痛。群众失望、人民无言,受些抨击情理之中,但在诸多言论中,显然不少有失公允。退休有钱创业就是“贪官”、买车买房就是有“灰色收入”、提拔较快便是“靠关系”,在不少人眼中,好官的标准便是终日忙碌、清贫一世,但有丝毫张扬便难以相容。

  我们常讲一句话,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矫枉过正、贻害颇深,公务员无非只是职业中的一种,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有一种惯性思维便是,公职人员工资固定,其他增加收入的方式又大多有严格限制,稍有“余钱”便必然是贪。去年10月,泰州市是一领导干部任前公示中,拟提拔官员竟拥超两千万的房产,顿时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同样是一番批判、同样是一番指责,在雨点般的质疑声中,真相则是其作为房地产商的父亲所赠与,合法合理,霎时叫人无言以对。

  自然,且不论是否有个“大款爹”,父母赠与、贷款投资、房屋出租等等,合理合法的收入绝非仅限工资一类。然而,当前舆论陷入的一种窘境便是,对个别人的激进观点,任何解释、引导均为枉然,公务员都一无是处、大小官员皆有问题,只要想“喷”,何顾清浊善恶。就在不久前,四川省乐山市7名扶贫干部因车祸葬身岩崖,网络间却膨胀起一股“落井下石”之风,“做样子”“装好心”“活该去死”……冷言恶语,瞬时心寒。

  或许,“肯定是贪官”只是一类宣泄方式,说出去的话便当了随意泼出去的水,然而,一旦此类臆断甚嚣尘上,成为一种“传染病”式的传播,也决然不该使其过度跋扈、任意为之。在各种强压之下,对事实的客观判断已然有所空洞,正如事例中这位老干部,一片苦心反遭质疑,十万元启动资金在人眼中竟是“不配拥有”,公断又何在?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根治“肯定是贪官”这类无谓臆断,深究根本还是要靠“自净”,反腐不是“自黑”,在阵痛过后必然能有一片绽光,而在此之前,对待官员的评价意见上,赞誉要听、批评乃至讽刺更得要听,毕竟没有那些大小“硕鼠”搅坏汤锅,整体形象也不至于如此萎蔫,这也便是有违民利、触碰“红线”的后果。然而,凡事讲究尺度,苦的不止“良药”更有“毒药”,对于应当规避的辱骂、诬陷乃至人身攻击,该有的手段还须要有,真让“键盘侠”肆无忌惮,且看其恶意包装下还有多少清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