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抹香香”事件反转令谁蒙羞?
王彬
//m.auribault.com 2016-03-03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此前有报道称,河南乡村教师被无故辞退,流出视频中领导因漫不经心抹护肤膏被网友炮轰。经调查,被辞老师因四个子女,超生被辞:“抹香香”当事人称,多次协调帮助丁老师一家,曾经当场拨打教体局长电话协调调阅档案视频未播。(3月1日《华西都市报》)

  对于这次反转新闻,我们不应该过于去指责公众的舆论,而是应该去找偏执的公众舆论的营造者,也就是最先报道该事件的新闻媒体。究其缘由,是部分媒体在新闻中片面地展现所获取的信息,使得展现出来的新闻与现实不符,以偏概全,进而对公众产生误导。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媒体暴力,是对当事领导的不负责和严重伤害。

  在《26年后才知被“辞退”谁造就了“黑户”教师?》这篇最早的电视新闻报道中,选择了领导漫不经心抹护肤膏的画面,而没有播出领导帮助协调的画面。也就是说,记者明明知道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的存在,却选择了一个方面,进行片面的选择性报道,没有对事件进行完整呈现。

  从传播学的理论来看,媒体发挥着“把关人”的作用,应该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但是把关的目的是为公众过滤掉无用的、虚假的、片面的信息,而不是对信息进行片面的呈现,进而影响事件的真实性。

  记者之所以选择了领导漫不经心的画面,并在报道中多次提起,并进行批评,源于他们思维意识中对官员问题的过度敏感,以至于忽视了应进行的具体而全面的调查,从而自然而然地截取信息服从于他们的潜意识。

  从报道本身来看,记者一开始就站在了看似弱势的丁老师一方,以丁老师提供的信息作为整篇报道的主要信息,一直从丁老师的角度出发,而没有去调查和辨识丁老师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在报道中加以感情的渲染,主观的意见表达,没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正常来说,记者获取到一定信息后,还需经过多方的验证了解才能保证信息的正确全面,这是对新闻负责,也是对他们自身和社会负责。还有,媒体报道新闻只需要把最真实、最全面的信息展现给公众即可,公众自然有自己的研判,不需要媒体先入为主。即使要评论,也得事情完全调查清楚才行,不能急着去定性,更不能抓着片面的信息评头论足,这是大忌。

  确实,记者本身是一个社会人,会受到社会一些刻板印象以及自身情感倾向的影响。但要意识到记者更是一个媒体人,是社会这条大船上的“?望者”,要恪守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的社会责任,这也是生存法则。所以,记者不能片面选择信息,更不能把自己片面的意识强加给受众,那样只会害了自身,也会害了公众。

  在纷扰的全媒体时代,媒体更要有理智的思考,独立的研判,对信息全面性的追求和对真实性的坚守,不能偏听偏信,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倾向,不能被别人的情感导向带着走。希望一些媒体被反转新闻打脸之后,能重拾理性与责任感。媒体一时的蒙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蒙羞之后不知道反思,却依旧麻木、盲目,那才让公众心寒。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