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干部该不该抢红包”无疑是个“伪命题”
任评声
//m.auribault.com2016-02-15来源: 中国江西网
分享到:更多

  春节期间,聚餐串门走亲戚,派个红包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如今,随着电子红包的兴起,又多了摇一摇、“抢红包”等新型社交方式。作为领导干部,如何守住底线、拒绝诱惑,参与正常的礼尚往来、区分人际交往与年节腐败的界限,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2月12日,中国新闻网)

  “红包”出现之初,包的是对亲人朋友的祝福纸条,直到清朝才出现包裹了一辆枚铜钱的“利是”。这种传统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审美情趣,还体现了长辈对未成年晚辈的关心和希望。但近年来,这种代表祝福的民俗被个别干部“异化”成收受贿赂的遮羞布,逐渐沾染上一丝丝“铜臭味”。仅广东一省,2015年因为违规收受红包礼金被处分的干部就多达558人,涉案金额2258万元。广东省水利厅原厅长黄柏青记不清谁送了红包,却记得清谁没有送红包;外号“茶主任”的江西省新余市原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建华收受贿赂过千万,绝大多数都是“茶友”们逢年过节送上的“红包”。

  和明目张胆的收受贿赂、权钱交易相比,“过年红包”的确具备相当大的迷惑性。所谓人情往来,就是要你来我往,感情才会越发深厚。正是在这种侥幸心理下,个别领导干部才会心安理得的利用各类传统节日,收取各类红包礼金和礼品。但只要我们剥开所谓的“传统习俗”外衣,这些行为的内里还是“权钱交易、利益输送、收受贿赂”的那一套,都是从“权力”出发到达“利益”的终点。

  “干部该不该抢红包”不该成为讨论的焦点。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已经明确指出,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红包不能收,明显超出礼尚往来标准的红包不能收。过年期间,和家人亲属朋友一起抢个把个几块十来块的红包,的确算上移动网络时代的新型娱乐方式,无伤大雅。但来自管理或服务对象单位和个人,明显超过当地正常水准的红包礼金,无论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都是触碰了党纪红线。哪些该收那些不该收,其实大多心里有杆秤,出了问题再来讨论“不知者不罪”的大多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

  要彻底铲除“红包腐败”等“民俗腐败”的滋生土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给权力套上名为“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态;另一方面是要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信念教育和廉政教育,补足精神之“钙”,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权益观。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官风改变政风,政风净化民风的良性循环,还民俗一个“干干净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