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段久惠:别等问题担不起才痛心疾首
//m.auribault.com2015-12-11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新华社10日报道,东北多地基层官员反映,部分经济数据造假严重,不仅GDP增速、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等数据“大水漫灌”,甚至连棚户区改造、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也被篡改,“倘若依照各地汇报的产业成长性计算,东北一些县域经济规模都超过香港了”。

  “如果统计数据不失真,东北经济发展后劲今天不至于此。”在报道里,吉林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振起,坦言统计作假、数据“注水”之害。社会数据,尤其是经济数据,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体温测量计数,如果数据的统计失真,那么以此做参考的国家和地方制定经济政策,就会走偏。

  因此,正如文中指出,这种“数据掐架”既有重复统计、数出多门和基础资料不全等原因,但其深层次还是地方政府干预统计,“数字出官,官出数据”的扭曲政绩观在推波助澜。造假之风盛行,不仅误导中央和地方的规划决策,也演化成破坏党风政风,损害政府公信力的腐败推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知道“注水数据”的危害,这种统计腐败、数据造假为什么还会频频出现?并且“存活”的时间还不止一天两天?披露材料反映的数据造假,已经如此触目惊心,在当地,这难道不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吗?据报道,东北多地官员已经开始在反思数据造假之弊。可是,为什么总是每每在事态严重并被曝光之后,一些主事者才仿佛痛心疾首的样子?

  每年的经济数据,都必须要在地方两会经过审计审议。但这些明显注水的数据,却堂而皇之写进了工作报告里,并毫无顾虑的“大胆”地暴露给审计审议的监督机制。对这个涉事严重的“公开的秘密”,有多少人是漠不关心、明知放行,或者甚至是参与其中?

  现在都讲问题导向,可为什么每次只要问题不烂到根子里,“公开的秘密”就能在光天化日之下畅行无阻?为什么不是在问题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去指出并遏制,而非得等到问题到了严重到“捂不住”、“担不起”的时候,才让解决问题提上议程,被暴露、被重视、被解决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