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深圳特区报:弥补公共服务“新短缺” 加快政府转型是关键
//m.auribault.com2014-07-15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公共资源的投入,不能深刻对接具体的民生需求,在安排上难以保障公平,就自然会催生民生的“新短缺”

  地铁太挤,想买辆私家车,但一些城市摇号了;为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一些家长不得不购买天价学区房;想给父母找家放心的养老院,怎料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要排到数年后……来自新华社的报道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了民生“新短缺”。

  民生“新短缺”议题的出现,差不多在十年前就已经受到关注。这十年间,国家的经济总量有了很大提升并跃居世界第二,但“新短缺”现象却日益突出,说明这种短缺与经济总量的关系并不大,特别是在现阶段,它更加体现为相对性或说结构性短缺的特征,也即民生资源的配置失衡问题。

  都说公平是最大的稀缺资源。将之比照到民生“新短缺”上,这一点显得尤其明显。比如乡村与城镇、小城市与大城市乃至不同区域的公共服务配置欠公平,都会带来民生的“新短缺”。这其中比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大城市的过度聚集,就会直接触动很大一部分人群对于这部分公共服务的需求渴望。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占比不到GDP总量的4%,就是教育公共投入短缺的一种典型表现。换言之,公共资源的投入,不能深刻对接具体的民生需求,在安排上难以保障公平,就自然会催生民生的“新短缺”。

  公共资源配置手段上的差异,同样会影响到公共服务的效果。近年来,随着政府简政放权步伐的加快,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配置公共资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仍有不少与民生关系紧密的公共服务,并未充分借力市场化。过往那种政府大包大揽式的做法,既无法提升公共服务的配置效率,又使得其公平地覆盖受到影响。更要看到,民生“新短缺”所呈现出的结构性失衡特征,不仅是地理范围上的,更与不同人群对于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有关。要满足这种多层次的民生需求,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市场的灵活性,向市场购买公共服务来解决,职能部门则把重心放到监管上来。此外,改变过去那种单一性的“由上到下的垂直分配”模式,吸取横向的社会组织力量,也将大大弥补公共服务供给力度上的不足。这些方式都有助于盘活公共资源存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打破行政式壁垒与垄断,继续简政放权,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中来,将是未来缓解“新短缺”的重要一步,也是政府转型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