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左中甫:开车人都应争当“牛司机”
//m.auribault.com 2015-11-05 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一名资深司机,21年间驾驶里程接近百万公里,从未收到过一张交通罚单,更没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创造这一记录的“牛司机”,就在我们身边。近日,本报与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联合开展寻找“最美文明交通人”活动,有读者推荐了这位名叫姜卫的南京司机。本报昨天的报道《21年行车百万公里零违法零事故》,向读者呈现了这位“牛司机”的诸多故事,读来让人印象深刻。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姜卫之所以能“不湿鞋”,“秘诀”就一条——喜欢研究:研究各类交通法规,研究交通事故,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个细节很典型:近两年南京推行礼让斑马线,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斑马线前减速或停车?为搞清这个问题,姜卫特意找了条空旷的马路,以时速40公里行驶,然后踩下刹车,发现车要滑行11.44米才能停下,也就是说,至少要在距离斑马线12米甚至更远处踩下刹车才安全。可见,姜卫的“牛”并非偶然,它源于一名老司机多年一贯的努力和用心。

  尤其让人赞叹者,姜卫还是名职业司机。都说“艺高人胆大”,胆子大了就容易炫技,一些职业驾驶人自恃技术好,往往在马路上随意加塞、变道甚至绕弯躲避红灯,不仅加剧道路拥堵,也易酿成事故。正因此,不少人从国外大城市回来,往往感叹彼地车虽多而行之有序,道路并不拥堵;而国内很多城市车不见得更多,但不文明交通行为比比皆是,道路经常乱成一锅粥。作为一名“艺高”的驾驶人,姜卫能做到长年小心谨慎,实属难能可贵。

  现代城市交通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各类交通参与者的表现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运行、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我们习惯于说文明交通事关城市文明形象,其实受其影响者何止于此?它既关乎“面子”更涉及“里子”,既是重要的城市管理内容,又是市民的切肤之痛、民生之艰,还是城市的发展要件、竞争实力……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光有一两个“牛司机”创造纪录、留下佳话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市民择善而学、景行而从,协力把文明交通变为意识、化为风气、定格为司空见惯的日常一景。

  走笔至此,笔者眼前浮现出两幅画面:一是每每于上下班高峰时驾车驶于城东干道,作为新手我总是如履薄冰,因为在慢如蜗牛的密集车流中随意变道、加塞者众多,稍不留神就会发生碰擦;二是今夏与同事出差到意大利,有好几次在都市街头过马路,旁侧驶来的车辆都会在五六米开外的地方停下来,司机微笑着示意我们先走。我不是要讲外国的月亮更圆,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我们的“汽车时代”来得晚是事实,“汽车文化”或者说“交通文明”也确需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但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向文明者、先进者学习。他们,可以是异国他乡抑或兄弟城市,也可以是身边的优秀典型。“交通文明”不是等来的,它需要长时间的主动建设、自觉努力,职能部门对此责无旁贷,广大市民特别是驾驶人更是义不容辞。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