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为塞尔比之“磨”一辩
潮白
//m.auribault.com 2016-05-04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2016年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已经落下帷幕。在经历了32局的激战之后,我们的丁俊晖14∶18不敌英国的塞尔比,遗憾地无缘冠军,塞尔比则继2014年后再次捧杯。不过,丁俊晖可说虽败犹荣,他在本次世锦赛上打出了15次单杆过百,仅次于“皇帝”亨德利的16杆,并创造了亚洲人首进决赛的纪录。相反,塞尔比虽然获得了冠军,但在我国观众中却强化了其“莱彻斯特小丑”的形象,主要是因为他在比赛中的“磨”。

  其实在总共打了32局的比赛中,这种情形只出现一局,就是打了70分钟的第15局。在那一局,丁俊晖率先上手单杆71分,虽超分但台面还剩67分。塞尔比没有放弃,单杆31分后转入防守,由于期间打过一次粉球,使丁俊晖超了5分,需要做两杆斯诺克,而塞尔比果真成功做到一杆,比分也从0∶71追到52∶71.但在随后,塞尔比又落后24分,而台面粉球和黑球共13分需做3杆斯诺克,他仍然上场尝试,央视解说姜毅便发难了,认为“顽强虽然是好事,但在只剩2颗球,要想做到太难”。倒是嘉宾解说徐鑫健的见解更为专业,在他看来,“塞尔比可能有战术的想法,因为现在丁俊晖的手感起来了,他想拖一拖,让丁俊晖的手凉一凉”。但他的声音几乎没有引起关注。

  比赛嘛,人们自然都愿意看到精彩的一面,于斯诺克而言就是行云流水的一面。所以,奥沙利文、特鲁姆普这些进攻型的选手颇受观众青睐,不少时候裁判刚摆好球,他们已经出杆了。1997年世界锦标赛首轮对阵普林斯的比赛中,奥沙利文仅耗时5分20秒就打出满分147,成就了斯诺克界最难打破的一项世界纪录。在官方纪录的6杆最快过百中,也有5杆属于奥沙利文。防守,尤其是在落后不少的情况下仍然“起身”引发抱怨,无非是抱怨比赛变得不好看了。就塞尔比这局而言,连解说带观众无非是希望他赶快缴械投降。然而须知,竞技体育既有“快刀斩乱麻”的一面,也可能出现“拖泥带水”的另一面,对技术和心理成熟的高手来说,如何掌控完全是相机行事。徐鑫健的分析告诉我们,塞尔比正是这样一位高手。

  稍稍回溯不难发现,我们不少人现在责怪塞尔比的“磨”,运用的实际上是双重标准。去年进行的中国公开赛半决赛上,丁俊晖对阵英格兰黑马威尔森的做法与塞尔比完全相类。在决胜局中,威尔森连得72分进攻中断,此时比分为72∶21,而桌面只剩下一颗红球,丁俊晖需要做四杆斯诺克才能起死回生。按照“磨”说的逻辑,丁俊晖应该认输才是,然而丁俊晖仍然上场了,而且的确把对手惊出了阵阵冷汗。虽然最后奇迹并没有出现,但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之后,丁俊晖都收获了如潮赞许。所谓评价的双重标准,就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得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比如东汉王符论及解梦,说同样一个梦,“贵人梦之即为祥,贱人梦之即为妖,君子梦之即为荣,小人梦之即为辱”。再用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的桥段更有趣些,猪八戒说:“小生朱太公之子,往常时白白净净一个人,为烦恼娘子呵,黑干消瘦了,想当日汉司马、唐崔护都曾患这般的症候,《通鉴》书史都收。”

  事实上,在第15局之前,解说嘉宾庞卫国曾经说到塞尔比的出杆速度超过丁俊晖,具体到平均每人用了多少秒,数字我没记住。倘若我们的选手一局不顺,便对塞尔比之“磨”揪住不放,大作文章,不仅非常情绪化,而且于事无补。的确,斯诺克比赛频繁出现用时过长的马拉松战役,让“是否需要限时以及如何限时”的话题不断引起热议,但斯诺克官方尚未定论之前,过于强化这一点对自己的不利,流露出的不能不说是弱者心态。王充《论衡》早就说过:“孔子作《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采善不逾其美,贬恶不溢其过。”我们在评价任何体育赛事上也应该做到这一点,理性客观,对选手的成长肯定有益无害。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