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一种新型认识工具和影响社会生活的有力手段,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并将产生重大影响。这一趋势应引起我国社会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
从已知的情况和趋势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获取研究对象全样本的信息与数据,从而改变以往社会科学广泛采用的以部分推断整体的抽样调查方法,能够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同时,采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研究信息资料的自动搜索、获取和整理,其效率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获取全样本的信息和数据,能够由此大大扩展人类的认识领域,获得多视角、全领域的观察能力,由此带来比较研究视阈的扩展,提升社会科学对于社会现象之间各种复杂联系及相关性的认识能力,有利于实现社科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弥补人类思维和认识盲区的作用。将其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增强研究工作的客观性,发现未知领域,避免主观性偏差,纠正以往研究中的谬误。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即时性能够满足部分社科研究的时效性需求。在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由于人力资源和人工技术的限制,难以获取即时资料,研究成果一般具有延时性和滞后性。在社科研究中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做到即时调查分析,即时反映事物形态和进程,取得具有即时效应的研究成果。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进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构成了挑战。
在学术意义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将会取代部分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由人工完成的任务和工作,并且取得大大高于人力工作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成果。例如,大量基础性工作如数据采集、分析等,将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承担。在实践操作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活具有强大的预测和干预能力,这种特性与趋势已经得到了证实。2016年,在英国“脱欧”公投和举世瞩目的美国大选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选民心理的大规模分析评估以及大规模的行为干预并获得了成功。国外领先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一旦大规模进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会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产生很大影响和冲击。
机遇与挑战并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运用,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努力方向,将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生革命性变革。社会科学界必须行动起来积极应对、抢占先机。
密切关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学习和了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入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情况,清醒认识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社会生活、社会科学影响的重要性,倡导和鼓励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科研骨干和青年学人学习和了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
主动探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促进和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和人类必将进行历史性的新分工。应未雨绸缪,根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对于当下进行的科研工作进行分析和梳理,调整科研方向、重点和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积极学习和引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主动取代传统的人工方法,提升研究水平和能力。
跨界合作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种普遍方式。社会科学界应与自然科学界开展合作,探索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研究范式与方法。特别是专业研究机构、智库等,应首先采取与互联网公司以及各种掌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科研单位乃至学者、技术人员开展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展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运用的探索。在加强智库建设中,将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重点。
尽快调整我国社会科学界现有科研队伍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积极引进和培养掌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科研人员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在高等院校进一步改变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在文科专业聘请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开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课程,培养能够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人才。
(作者:房宁,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肖尤丹:机器人需要“守法”吗?2014-07-21 |
韩 硕:当人类遇上机器人2014-11-13 |
赵展慧:与其抱怨,不如抱紧2015-02-13 |
李 易:智能机器人≠人类终结者2015-07-31 |
孟建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2015-11-17 |
为人类发展寻找更多可能2016-03-02 |
与其“离开地球”不如修缮地球2017-05-08 |
为什么全球瞩目习近平这次演讲?这篇文章说...2017-05-15 |
AI来临,失业大势难以避免2017-07-13 |
向网络强国扬帆起航2017-10-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