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论文重奖,过犹不及
高路
//m.auribault.com 2017-08-02 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 更多

  唯论文论下的憋屈,临床医生的感受最直观,本报作过报道,一位一线医生感叹,1000台手术不如一篇论文,吐槽论文在中国科研体系中近乎泰山压顶的分量。

  一份对中国近20年论文现金奖励政策的统计报告于近日发布。有高校的政策显示,对一篇发表于《自然》或《科学》杂志的论文,作者最高可获得16.5万美元奖金。报告分析了中国高校考评体系里对论文的偏重痴迷,而对论文进行重奖只是我们科研体系中唯论文论倾向的一个方面。

  好的论文一定是学术价值的体现,能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本身就代表了很高的学术造诣,适当的奖励不仅应该,而且必须。问题是,当论文与奖金、职称晋升、职务提拔、科研经费等挂钩,在评价体系里权重过大,而弱化了其他的评价指标时,弊端就体现了出来。科学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有些研究可能很快出成效,有些则需要数年数十年的坚持,过于繁重僵化琐碎的论文指标考核会打乱科研本身的节奏。一些科研人员不愿做周期长、有原创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课题,而是专挑容易出论文的短平快课题。看起来产量很高,但其实“垃圾论文”不少。

  科学本身有很多分类,它们成果的体现形式也是不同的,唯论文论,自然也是不公平的。有很多学科要发表一篇质量上乘的论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生物学等一些新兴行业,本身有很多待探索的领域,论文容易发表,可是数学基础研究要想打破前人的成果,常常要穷尽一生的精力。当职称、奖金、科研经费,整个社会评价体系都围着论文转时,对科学家而言,就必然会带来一个后果:研究方向比较热门、论文比较好发的专业,科学家扎堆,一些冷门专业无人问津。

  袁隆平就面临过这样的问题。袁隆平在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做出了让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他发表的论文并不多,可你能说他所从事的事业没有学术价值吗?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不可能只凭借单个领域的领先就能在世界上立足,需要从基础到应用所有的学科都齐头并进,既需要能在世界顶尖杂志发论文的科学家,也需要不那么热衷于论文却能坚守教育岗位的大学老师、发不了论文但作用不可取代的高级技师。

  这就需要在论文以外,引入更多的评价标准,更科学地体现一门学科、一名科学家的社会作用、学术价值。科学家需要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醉心科研,而不应该让他们一个个染上了论文的焦虑症。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