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暑期来临,各大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无论是北大的“彝马为梦,韶华无边”专项见习,还是清华的“中外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创新手段,都很有意义。
不过,高校社会实践同样存在着敷衍、浮躁的问题:部分高校组织的一些打着“社会调查”名号的实践团,变成了观光游览的旅行团;本应深刻反映当地社会现象、提出有益建议的调研报告,变成了敷衍了事、草草完成的学术垃圾。这样的社会实践与调研成果失去了本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客观地说,实践活动日趋同质化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往往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大多数实践团的主题是就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多停留在联谊共建、参观访问、支教扫盲的常规套路上。实践活动内容陈旧、缺乏深度,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丧失了积极性的学生看来,实践活动的乐趣与意义或许也只在游山玩水、联络感情了。
同时,这一现象也与一些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心态存在偏差有关。一方面,一些学生之所以参加社会实践,是认为在用实践经费“公费旅游”的同时,为自己的简历上增添一笔“佳绩”,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往往只规定实践时间,未在实践成果上制定严格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只重“量”不重“质”。带着功利性、短期性的想法参与实践,使得不少大学生渐渐忘记了社会实践的真正含义。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高校来说,社会实践不是一个必须要把实践经费花掉的任务,而是一个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育人工程。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不是一场走马观花的旅行,而是一次深入社会、磨砺自我的机会。摆正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含金量至关重要。
进一步说,优秀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西北师范大学的“爱·尚微公益—拍卖愿望”项目,为千余名留守儿童实现了愿望;宁德师范学院村官助理服务团为宁德25个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这些具有实效性的实践活动,为部分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人才支持和社会效益。
白天参观拍照,晚上喝酒嬉闹,结束前赶份报告——这样形式化、表面化的“实践”定然意义甚微。莫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沦为暑期旅行,游山玩水的“实践”少一些为好。
一周看点(第225期)2014-04-18 |
黄 涛:圣诞节中国化:一场青年的节日改造2014-12-23 |
黄 涛:圣诞节中国化是一场青年的节日改造2014-12-24 |
栾笑语:斩断“雅好生雅贿”的生态链2015-01-30 |
郑端端:对吃回扣的“葛朗台”不能轻饶2015-06-11 |
汪昌莲:莫让乙肝歧视沦为“婚姻杀手”2015-09-15 |
“红包建议价”扭曲了人情礼仪2015-09-30 |
莫让公权之用沦为私权之争2016-03-21 |
失地农民“一夜返贫”折射管理短板2016-05-11 |
教师被欠薪7个多月损害法律和公信2016-05-2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