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有好事者在微博微信中评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严重西化。人民教育出版社官微发出声明,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有关言论不符合事实。本来这些捕风捉影、东拼西凑式的文章不值得辩驳,人教社专门回应,显然是担心这样的文章误导了公众,让一些不明就里的人信以为真。
盲目迷恋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是西化,但把教材中出现一些外国名字,用一些外国故事也当成西化,这就有点欲加之罪了。我们看文章的本意难道是看几个名字的?更重要的是看其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教材里选取的这些文章,虽然来自于国外,其实都与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也与我们社会倡导的价值观一致。
正像人教社回应中称的那样,教材在内容方面,主要选取了以开阔学生视野、培育科学精神、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文章。一个具备国际视野的教材,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更不能有国别上的偏见。谈到科学,你不可能只提祖冲之吧,总是避免不了要谈一些外国人的名字。谈到文学,就只有红楼梦,不谈莎士比亚,岂不是也很单调?提九章算术,你能不提几何原理吗?说到那些温暖人心的童话,你能不提安徒生不提格林童话吗?说到外太空,你只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未免太过空洞。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警醒。
成果有国别之分,但文明是人类共通的,真善美有国别之分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难道只对我们中国人才有意义?像科学精神这样的东西,你很难区分这是国外的,这是国内的,计算比例,纠结于谁多谁少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取长补短本来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这跟西化无关。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短板,即便是悠久源长的中华文明,所以有必要学习下人家的长处。比如,现代科学是发端于西方,我们自然要提那么多外国科学家的名字,这种历史的遗憾正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来弥补。中国的文化要学,祖宗留下的瑰宝要好好传承下去,但国外好的东西、先进的文明也要学。华夏文明本身就是不断吸取外来文化,滋养孕育提升文明高度的过程,历史上,凡是在文明融合上做得比较好的时期,都是文化繁荣的时期。我们在学别人,别人也同样在学我们,东西方文明相互启迪,明智的人都不会把他们当成外来文明的入侵,弃之不用了。
关起门来的苦我们已经尝过了,一百多年前,外来入侵者在华夏大地肆虐,传统社会分崩离析,农耕文明在新兴的工业文明面前不堪一击,这种文明固步自封导致的危机甚至到了亡国亡种的地步,所以才有仁人志士不断要求睁眼向外看世界。也正是不断地汲取人类文明的养分,中华文明才能迈开今天全面复兴的步伐。
而教育是最需要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的。让祖国的未来,孩子明白这一兴衰之道,文明的多样性比什么都重要。
人民日报海外版:让大师的灯盏照亮未来 2009-07-13 |
光明日报:大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2009-07-17 |
人民日报海外版:让大师的灯盏照亮未来 2009-07-13 |
中国网:季羡林为人为文离我们如此之近 2009-07-13 |
光明日报:大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2009-07-17 |
巫奕龙:孔子的“学”道 2014-04-18 |
东方网:应该重视母语素养“滑坡”现象 2008-12-2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