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莫对“感谢室友不杀之恩”一笑了之
李款
//m.auribault.com 2016-04-18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2016年3月27日晚11时50分,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大一学生芦海清因在寝室唱歌,影响到同寝室的滕某,导致两人打架。次日,芦海清在成龙校区一宿舍旁的学习室被室友杀害,医院认定,其系头颈离断伤致死。4月15日,四川师范大学和成都市公安局龙泉驿区分局称,犯罪嫌疑人滕某投案自首,目前已被警方刑拘。(4月16日《华商报》)

  手段如此残忍,让人不禁想起情节雷同的马加爵事件,感觉似曾相识、不寒而栗。事实上,近一两年大学生宿舍投毒、凶杀事件屡有发生:2013年4月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后死亡;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蒋某因未带宿舍钥匙发生口角,后被室友袁某刺死。

  凶杀、投毒、泼硫酸……一次次将大学同学之间尤其是宿舍室友相处问题推到人们面前。曾有毕业网友发帖调侃“清华投毒,复旦下毒,南航刺杀,噩耗频传,还记得马加爵,忘不掉胡文海,我们活着的人,是否应该给大学同窗打个电话,尤其是同宿舍的,热泪盈眶的说一声感谢:大哥,感谢当年你不杀之恩!”此帖一发获赞无数,曾一度流行网络。看似笑话的背后,大学生相处问题不得不再次引发人们思考。

  反观大学宿舍内的投毒或凶杀案,不难发现,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作案动机多是因为琐事引发:唱歌影响室友、奖学金评定存在竞争、给室友起绰号如此等等。而值得关注的正是这点,在大学生宿舍狭小的群体空间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年轻人住在一起,寝室很容易成为各种矛盾激化的“培养皿”。所以,大学生同学关系特别是宿舍关系是一个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关注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宿舍同学关系不能靠法律严惩来纾解。面对室友矛盾冲突,同学的过激行为往往就在一刹那发生,这时候的学生往往失去理性,很少去考虑法律问题。法律严惩只能作为底线来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会如何相处更为重要。

  大学生室友关系相处是门艺术,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积极引导。遗憾的是,同学中存在着这种现象,寻求心理老师帮助的同学会被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不少同学认为,与其被贴标签,不如遮盖住自己的心理不适。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不能仅以问题为导向,坐等学生求助不如主动走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同时,建立畅通且保密的心理沟通渠道,方便学生随时获得可信、可依赖的帮助。

  大学生宿舍作为同学矛盾的“重灾区”,高校可以尝试针对同学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建立机动灵活的寝室调配制度。曾有报道显示,有高校在新生入学之际,就让学生根据性格和需要自选室友组建寝室。这种尝试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入学之际未免有些粗放,新生入学之初,同学之间了解过于表面,长远来看,应建立过程化的灵活机制,更好地满足有意愿或有矛盾的同学解决寝室调配问题。

  “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再也不能仅仅作为一句玩笑话了。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学会相处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每位同学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学。同时,同学矛盾在所难免,遇到矛盾学会自我疏导或寻求帮助同样重要。对于学校而言,去除冗繁行政化,按惯例办事、照章办事行不通时,多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以生为本锐意创新,为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尤为重要。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