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些地方按照类似实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方式招徕人才,而这些人才究竟按照何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界定,却越来越少有人关注
“过多的人才计划可能会耽误科研”“不要再人为创造不平等了,让学者们静下心来做学术吧”!日前,本报刊发的《人才“帽子”那么多究竟效果怎样》,在科技教育界引发热烈反响。
据粗略统计,各部门和各省市的“人才计划”,加起来有近百项之多。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直言:这种人才“帽子”满天飞的现象,在世界上都不多。应该说,相关部门和地方出台人才计划对我国的人才引进、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其贡献应予充分肯定。但令人眼花缭乱的“帽子”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同样值得警觉。
现实中,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本来就存在“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弊端,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应付考评,想方设法快发、多发论文,专做那些短平快的跟风式研究;至于所做研究的创新性有多大,就无暇顾及了。其结果,就是产生了堆积如山的平庸论文,而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却不多见。我们实施各项人才计划,理应注意和努力克服这样的弊端,防止一些人的“路径依赖”,为了博取“帽子”而走到“唯论文数量”“唯项目规模”的老路上去,真正给人才成长以正向的激励。
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一些地方和研究机构把人才作为“形象工程”,出现了按“规格”订制“帽子”、以“帽子”配置科技资源的现象。甲类人才享受某种待遇、乙类人才可得多少安家费、丙类人才有资格竞争某类项目……一些地方按照类似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方式招徕人才,而这些人才究竟按照何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界定,却越来越少有人关注。以至于有人说,前些年广受诟病的“院士崇拜”现在已经演化为各类“帽子”比拼,人才计划的良好初衷在执行中走了样。
不仅如此,良莠不齐、标准不一的人才“帽子”,还可能加剧本来就屡禁不止的“拼关系”和浮躁学风,无形中把科研人员划为三六九等,妨碍平等的学术交流,使追求真理、崇尚创新的科研活动日趋名利化……难怪科教界的有识之士呼吁:不能再让五花八门的“帽子”满天飞了!
终结人才“帽子”满天飞的乱象,首先要“正心”。实施人才计划的目的,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出发、为具备创新能力和潜力的科研人才提供充足的经费,让他们安安心心、踏踏实实搞创新。如果暗存私心,就会使人才计划异化为显示政绩的工程和谋取利益的手段,把一本好经念歪。
其次,要“务本”。这个“本”,就是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研究的自身规律。无论是人才成长还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心无旁骛、长期积累,最关键的是淡泊名利、回归学术。因此,在实施人才计划时,应真正尊重、遵循这些特点,着眼于为具备创新能力和潜力的科研人员提供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尽量把“帽子”与待遇、晋级、评奖等非学术因素区隔开来。
再次,要“齐家”。人才“帽子”满天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与科研管理相关的政府部门较多。如果每个部门都要搞自己的人才计划,自然避免不了各行其是资助重复、资源浪费。因此,应借鉴此前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基金、项目)改革的经验,加强、完善顶层设计,合理统筹各类各种人才计划,该取消的取消、该整合的整合,尽量减量提质。
当然,除了政府部门要正本清源、求真求实,科研人员也要正确对待“帽子”,不要为了追“帽子”而迷失方向。毕竟,真理的发现,科研的突破,首先需要的是一颗宁静淡泊的心。
中国青年报: 大牌是大国的绊脚石2008-10-14 |
江曾培:不宜把娱乐和文化一锅煮2011-04-14 |
不理坏同学是善意提醒?2012-11-08 |
一周看点:汕头纵火案,我们应该谴责谁?2012-12-07 |
一周看点:开动脑筋 解决“买票难”矛盾2009-01-16 |
一周看点(第217期)2014-01-17 |
王君平:莫让中医“削足适履”2014-06-13 |
王君平:莫让中医“削足适履”2014-06-16 |
彭德倩:给“零起点”一点时间2014-09-03 |
一周看点:谁让人大代表监督意识“很受伤”2009-11-2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