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开除“玩”手机学生是一种教育软暴力
杨兰
//m.auribault.com 2016-03-29 来源: 中国江西网
分享到: 更多

  3月初,河北沧州市第一中学(下称沧州一中)12名高中生因在校携带或使用手机陆续被劝退,随后引起热议。22日,沧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回复记者称,已经确定该校12名高中生因携带或使用手机被劝退后暂未返校,教育局已介入调查。(3月28日 新华网)

  近日,网传沧州一中12名高中生因在校携带或使用手机而被开除劝退的消息,引发网友强烈围观。对此舆论褒贬不一,个别网友觉得严肃校风校纪,就该对“玩”手机学生课以“极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公众认为,开除学籍太过小题大做,有矫枉过正之嫌。

  客观上我们得承认,涉事学校对“玩”手机学生课以开除“极刑”,旨在维护教学秩序,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求学权益,套用受访教师的说辞,劝退处分纯属无奈之举。这样的出发点看似无可辩驳,但却经不起推敲,从本质上来说,劝退处分更像是一种“强盗逻辑”。帮助学生摆脱手机依赖症,正确平衡学习与娱乐之间的关系,既是教育的宗旨,更是学校的责任。纵然劝退处分的初衷无可厚非,但基于现实来看,再好的初衷与出发点都必须依仗好的方式与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对于校园内的手机依赖症,学生自身固然难辞其责,但作为管理者,学校方面才是最大的责任主体,无疑是涉事学校监管不力、教育缺位的体现,如今涉事学校“劝退”当道,不仅有以“退”代管、方式简单粗暴的弊端,更存在甩包袱、推卸责任之嫌。

  再者说,根据记者的介入调查,这十多名被开除的学生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玩”手机,而是有着各自的切实需求,比如亲情电话、舞蹈配乐等等。如此,校方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通开除,无疑是一种以退代管式的教育懒政与惰政,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种带有侮辱性质的教育软暴力,不仅意味着自己之前付出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统统付诸东流,还会造成情感与尊严上的双重伤害,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其实,通过劝退事件,亟需教育部门反思的当然不只是教育的方式与手段,还有教育权与行政管理权的一个平衡问题。不容否认,学校扮演着教育者与管理方的双重角色和身份,既享有教育权也具有行政管理的义务。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很多时候学校在单方面制定校纪校规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教育本义而多了些行政色彩。就拿这次开除“玩”手机学生事件来说,本着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涉事学校理应站在教育者的立场对问题学生以教育引导为主,而不该以开除学籍等极端的行政干预方式来剥夺学生求学受教育的权利。

  俗话说,缺乏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学校的管理,当然少不了惩戒教育的刚性约束,尽管“勒令退学”不乏杀一儆百的震慑性与威慑力,但动辄劝退开除,无疑是在逃避教育责任,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教育软暴力和霸王做派,不值得提倡与效仿。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