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问题论文何以逐级过关
杨朝清
//m.auribault.com 2016-02-01 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山东大学一硕士论文疑似大面积抄袭”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个别学术不端行为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该事件余温尚存,1月29日,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一位研究生的硕士论文作品被曝从标题到参考文献清单几乎一字不差。(1月31日《华西都市报》)

  在“严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位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价值追求的迷失,让一些大学生采取“东拼西凑”的方式来应付学位论文的写作。当轻微的失范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规训与惩罚,就有可能演变为重度失范行为。就此而言,对学位论文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某种意义上纵容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上演。

  为了让毕业生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许多高校都会进行开题答辩,由研究生向导师组阐述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假设、结构框架和主体思路并回答导师组的提问。作为一道把关的程序,开题报告一旦流于形式,学位论文才会有“野蛮生长”的空间。

  指导老师作为学生学位论文的“把关人”,不仅要在论文答辩的时候履行评委的职责,也要在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扮演教练的角色,给予悉心的指导。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 “导师很忙”,一些学生难以见到指导老师;当学位论文成为学生的“自说自话”,其质量难免会缺乏保障。

  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论文查重原本可以给学位论文弄虚作假戴上“紧箍咒”。可是,一旦论文查重沦为“走过场”,“问题论文”依然可以过关。

  比学位论文抄袭更严重的是一系列环节的失守,让“问题论文”逐步“过关”。当下,进行责任倒逼与追查固然重要,我们更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问题论文”的再次产生。从微观层面上讲,要让论文开题、导师指导、论文查重、论文答辩的制度设计发挥应有的效力,既做到各司其职、“守土有责”,也让导师们没有顾虑地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从宏观层面上,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考评机制与激励制度,为研究生“强筋壮骨”。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