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姜泓冰:政策缺口处用关爱补足
//m.auribault.com 2016-01-05 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 更多

  怎样对待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考验的是政府的管理智慧,也是政策执行者的理念和立场。在政策不能覆盖到的缺口处,最需要的是对人的关注、关爱。

  做了近40年代课教师,教过学生上千,如今的月收入150元,依然说“我离不开孩子们”——山西陵川县积善村乡村教师宋玉兰的故事,听起来有点难以置信,容易让人动容,继而惹人动怒。正因为如此,这桩新闻一经媒体披露便不胫而走,影响远播,引得当地政府迅速作出说明,让宋老师堵领导门、拍桌子上访都没解决的问题,一下子就有了明确说法,而且还是早有政策文件、只是尚未走完程序的圆满结局。

  如果拿宋玉兰老师这样的个案,来感慨中国乡村教育多么贫穷落后、乡村教师是一个多么清寒可怜的群体,有些失之偏狭。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在改变农村教育薄弱状况、稳定提高基层师资待遇方面,持续发力,从硬件到软件,都已有了进步和改善。有事业单位编制、与公务员同等薪酬水平又有寒暑假的乡村教师职业,在有些地方已经被看作“香饽饽”,尤其是有了国家“乡村教师计划”之后。长远地看,注定会有更多优秀人才回流乡村,让农村娃在和城里娃的教育竞争中,不再“输在起跑线上”。

  不论我们对于个人的命运、待遇如何感慨唏嘘,民办代课教师的退出、消失,都是乡村教育提升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现象。从晋城市和陵川县政府的回应便可清楚感知,从教育管理角度看,像宋老师这样的少数民办教师的未被硬行辞退,已经是一种“尊重历史,尊重现实”、考虑个人实际困难的妥协结果,不能做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老师,只能带教幼儿班——多数农村小学里,带学前幼儿班也是正式教师的额外工作,不多的保育费既解决了家长的问题,也能为老师们增加点收入。

  对于宋老师们,一个更精确形象却也更冷漠的说法,是“历史遗留问题”。发展太快、改变太剧,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其实在我们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许多方面都已出现。应对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要不断深化改革,也就意味着新政策、新办法的不断推出,总会有一部分个体或群体置身于未能完美对接的新旧政策之间的缺口处、灰色地带。怎样对待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考验的是政府的管理智慧,也是政策执行者的理念和立场。

  不割裂历史看待问题,尊重现实直面问题,以人为本解决问题——不论是媒体还是地方政府,如果能禀持这样的理念和立场,在解读民办教师境遇时,行事都会更为理性公允和温暖人心。以中国之大,不同地方的农村教育问题,包括民办教师等“历史遗留问题”,实际状况与解决的出路,很可能会千差万别。在政策不能覆盖到的缺口处,最需要的是对人的关注、关爱。□姜泓冰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