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张 剑:公共事件中,我们该怎样运用自己的质疑思维
//m.auribault.com2015-08-07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四川凉山四年级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泪》在网上传播后,被网友称为是“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一日间,各网络平台接到的网友捐款即超过92万。而随着网络的传播,有人质疑作文是“枪手”所为。针对此事,女孩的老师回应道,自己并没有对文章的字词语句进行过任何修改,所有的内容都是她的,只是修改了行文格式和错别字,让孩子知道作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然后让女孩照样抄写了一遍。(8月6日《新闻晨报》)

  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相关事实的进一步披露,围绕在“最悲伤作文”之上的真假之争也渐渐清晰了起来。其具体情形是,老师只是针对具体内容进行了“翻译”和行文格式上的修改,而并没有为其“代笔”。如果按照惯常事件的演绎路径来看,“故事”发生到这里就该画上句号各归其所了,但此次事件的特殊性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不能因此而结束。因为不管是民众对质疑行为正确与否而展开的互掐,还是质疑本身有没有让事件跑偏的现实争论,都不约而同的让我们陷入了这样的思考,即在公共事件中,我们究竟该怎样运用自己的质疑思维?

  而要深入剖析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回答的是,我们能不能对具体的某一事件尤其是那些以底层悲苦叙事为基调的事件进行质疑?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一者,对任何事情的讨论,其存在价值都是以真实为前提的。那么,在此视角下,民众提出自己的疑问以探求更多的真相不但没有错,反倒会利于事件的最终解决。二者,在整个社会都被一种不信任的焦虑情绪包围的当下,民众的质疑其实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互动来增进自己对这一事件的了解,从而释放内心的焦虑与恐慌。三者,合理的质疑本身就是公民的一项正当权利,而至于质疑后,这些疑问到底该谁来回答,则并不是他们操心的。以此来看,民众对女孩作文真假进行质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然而,在质疑本身合情、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我们又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对具体的某一事件进行质疑却大有学问。一般而言,这样的质疑首先得遵循几个原则:其一,不能建立在恶意揣测的基础上;其二,不能通过先下结论的方式对事件定性后,再去找论据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性;其三,对事件的质疑,不能因此演化成对事件本身的消费,从而去伤害事件背后无辜的人。就此次事件来看,网友们的质疑其实就犯了这些原则上的错误。他们先是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一事件一定有人操控,然后就在此基础上得出“作文是枪手代写”的结论并以此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而更为可怕的是,在他们得出这一结论后,却浑然忘记了小女孩孤苦命运需要救助的现实,反倒通过舆论的共振来消费这样的苦难。使得最后,这样的质疑不但误读了民众的爱心,更是将这一事件的关注焦点带偏,并给那个本来需要帮助的小女孩带去了无尽的伤害。

  每颗硬币都有其相反的两面,质疑思维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合理的利用它,那么它给我们带来的,就必定是事情的处理结果更加趋善。相反,如果我们恶意的、不按规则的对某一事件进行质疑,构陷,那么它带来的,必定会是猜疑横行、相互构陷、彼此不容忍的社会混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