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气候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大闪光点
邱明红
//m.auribault.com2015-12-01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更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十一次缔约方会议(即“巴黎气候变化大会”) 于11月29日在法国巴黎开幕。此次会议有来自195个国家和欧盟的代表聚首巴黎,旨在努力达成一项“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不仅要确立2020年以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框架,也要处理好2020年前的行动力度问题。因而普遍期待此次会议能够成为全球各国抵御气候变化未来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转折点。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阐述了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张,再一次向全球社会传达了在气候问题上的中国声音,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添加了中国元素和中国活力。其实早在今年6月李克强总理访法期间,中国政府就向联合国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宣布了相应的落实举措,为巴黎大会部分锁定成果贡献了一分力量。习近平主席出席此次会议,表明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也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气候外交的闪光点和魅力所在。

  气候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充分体现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理念。在“碳政治”来临的时代背景下,气候外交无疑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各国政治博弈的重要途径,中国也必须积极谋取在气候问题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展开中国特色的气候外交。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推出新的外交理念和外交倡议:从提出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到“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非洲梦”的相连共通;从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等等。在气候问题和气候外交上,中国也向世界表达了中国的主张和理念:中国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将积极行动实现自己的承诺。在2015年G20峰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将把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纳入“十三五”规划,并倡议20国集团成员都制定落实这一议程的国别方案,汇总形成二十国集团整体行动计划,助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就2015年中国展开的气候外交行动来看,气候问题无国界,为了擘画出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图景,中国一直在行动。2015年以来,中国同美国、巴西、印度、欧盟、法国等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6月,李克强访问法国期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确定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决定出资200亿元人民币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计划2017年启动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习近平在2015年G20讲话中指出,在全球经济疲弱的背景下,中国也难免受到影响。面对下行压力,我们可以出台大规模刺激措施,短期内完全能够实现更高速度的增长,我们有这个能力。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高消耗、高投入的模式对中国而言难以持续,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风险。这些行动向国际社会有力表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是积极的推动者和严肃的行动者。

  就中国气候外交在促进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来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通过“国家自主贡献”等方式做出了巨大的承诺。发达国家虽然做出了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援助的承诺,但在承诺与现实之间还存在差距。今年以来各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也是意图为巴黎大会的一些重要分歧寻找解决方案。应该说,中国政府对多边进程发挥了很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也在积极谋求同立场相近的发展中国家以及“77国集团+中国”等组织加强沟通协调,这也是我们为多边进程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中国在南南合作框架内三年累计安排2.7亿元人民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培训了近2000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官员和技术人员。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总部表示,将推动“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尽早投入运营,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用中国担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出了力量。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有效应对。2015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人们期待,各国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能够凝聚共识,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有效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人们同样期待,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能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里程碑,开辟出全球绿色发展的新道路,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国也将积极谋划,把握住这一契机,在气候外交上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魅力,为世界的美好明天贡献智慧和力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