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舌尖上”的信心源自“看得见”的监管
司马童
//m.auribault.com 2016-08-15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相关人员齐聚浙江奉化,参加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训班暨奉化现场会。会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奉化模式”被多方点赞。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家等与会人士表示将总结推广其成功经验。(8月13日《宁波日报》)

  农产品质量是“舌尖上”安全的重要参照。据报道,奉化市通过建立“源头检查、环节控制、上市检测”三大监管体系队伍,采取“人人参与,全民监管”的群防群控模式,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与保障。近年来,奉化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去年农业部、省、市级抽样检测225个批次,合格率达100%。可见,食以安为先的“奉化模式”,并非徒有虚名。

  饱暖思健康。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食品质量安全也日益“上心”。而实话实说,就广大消费者而言,人们关注“舌尖上”的安全,其实更多的还是体现于其对“舌尖上”的信心。因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键还靠生产者的严格自律,以及有关部门的严密监管。所以,努力打造和呈现一种全社会都“看得见”的生产监管模式,这才是促进食品安全管理、提振公众消费信心的重要内容。

  不必讳言,我国农业生产从标准化程度较低的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下的现代化产销转型过程中,难免还会偶发一些质量安全事件。而在互联网时代,各地有些农产品一旦“出事”,或被放大焦虑,或被扭曲传播,极易招致市场的剧烈反应。比如,微信朋友圈里经常会病毒式传播“这种水果慎吃、那种水果别吃”的友情提示,看得人心惶惶,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切与不安。如果没有平时培植起的安全自信,谣传连着恐慌,便可能添枝加叶,乃至甚嚣尘上。

  应该说,在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不足,以至常常“听风是雨”,其主要的症结,便是感悟于现实语境的监管薄弱、乏善可陈。而相比之下,倘若像浙江奉化市那样,坚持不懈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视作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实事工程,积极探索多元化社会共治的管理模式,层层把关拧紧道道“安全阀”。上下联动挂上把把“放心锁”,这种“舌尖上”的信心,就能越来越好地根植于公众内心。

  “看得见”的监管更能催生“实打实”的信心。让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不断增强人们的安全自信,除了将生产、经营、销售的流程严格置于透明可视的监督验证,自然还少不了及时有效的奖优罚劣。这方面,“奉化模式”的做法是设立质量安全红黑榜,把出现两次不合格的生产主体列入“黑榜”,实行一票否决制,而对列入红榜的单位给予奖励等,都可谓是从源头建立起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性循环机制。

  “舌尖上”的信心是一种无形的点赞与褒奖。公众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感”,基础在于相关部门的不断改善监管方式、努力创新监管手段,而最具话语权和公信力的,则映衬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第一反应,是“人人自信”还是“人人自危”。由此而论,像奉化市那样,用“看得见”的监管取信于民,进而让“舌尖上”的安全可感可悟,这尽管需要煞费苦心,但却绝对是种务实选择。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