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昨日(5月10日)来自北京晚报的一则关于诈骗报道挺值得琢磨。
报道称,不少市民常常接到这样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东北黑社会大哥寻仇,可以准确说出接听者姓名、家庭住址、子女学校等信息,最终目的是让接听者出钱消灾——当然,这实际就是一种电话诈骗。
根据公安部刑侦局统计,冒充“黑社会老大”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几乎全都来自河北丰宁,手法也都是模仿东北口音,冒充东北黑老大。丰宁县一些村庄的村民,早些年先是做图书生意,冒充国家某部门的机关干部,向京外省市打电话,“就是以领导或者是上级单位的口气,让这家单位订书”,后来发现,“有时候也会被人家识破,送出去的书收不到钱”。结果就是,村民们在漫长的摸索中进阶了,找到了比官员身份更好用的“黑老大”角色,连书这一合法买卖的标的物都不必要了。
多无知的骗子,也能算得上人性弱点的洞察者;多粗陋的骗术,内里也有些社会心理学的影子。电信诈骗的花活,每个都能准确地戳中一个普通人常见的小心思:中奖、避税、彩票信息、要求先汇“个人所得税”、“转账手续费”,是抓住了占小便宜和小恶可为的心理:“久未谋面的老友”微信、QQ借钱,是取势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和这种规则带来的压力;公检法“怀疑你涉嫌洗黑钱”、“怀疑你包裹涉毒”,是利用了普通民众对公权机关本能恐惧感和服从感。做局诈骗的人,未必能深刻描绘出他们所洞察的世相,但都清楚地掌握了一些社会意识:比如,相信财富可以通过偶然发现一次机会而空手套白狼的底层哲学;比如,相信明规则之外另有一套潜规则在主导社会运行的经验判断;再比如,对个体在公权力面前保持人格和伸张权利的不托底、不相信。
来自河北丰宁县的“机关干部”和“黑社会老大”们,以及更多综合了诈骗与勒索特征的电信诈骗者,充分地掌握了这个特点。无论是用纯正普通话的官腔冒充国家某机关官员,还是模仿着本山系小品演员的夸张口音假装黑老大,都是在扮演某一意义上的社会“权威”;都在暗示,在通行的规则之外,他们还能操作一套隐秘的规则、控制一个隐秘的机制,来影响一个人的利益的损益、甚至人身的安危。日常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有多大,骗术就有多逼真;人们有多少“潜规则比明规则更有力、更有效”的经验,就有多少上当的几率。
所以,无怪诈骗行当趋之者众:“当地公安部门表示,(丰宁县)选将营乡与西官营乡共有人口28030人,在摸排过程中就排查出426人为重点嫌疑人”;也无怪上当者众:仅在“4月中旬的一天中,有4名受骗者向骗子账户转账,共计2.7万元。”这些细节叠拼,构成了一个社会生态与社会心理的显微镜。
钱江日报:招商引资别“赔了夫人又折兵”2009-03-17 |
钱江日报:招商引资别“赔了夫人又折兵”2009-03-17 |
杨祥玺:现实有多荒诞,贪腐就有多疯狂2011-10-21 |
马涤明:并非骗术很高明2011-12-06 |
陈一舟:假领导骗吃骗喝,真官员大吃大喝2011-12-06 |
培 元:这个骗局暴露的问题有“含量”2011-12-13 |
燕山快笔2012-05-28 |
燕山快笔2012-09-03 |
姬培蕾:冒充领导诈骗为何迷惑性高2015-01-22 |
被骗子碾压的智商2016-01-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