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对质疑“超级寒潮”说“不”
郑莉娜
//m.auribault.com 2016-01-25 来源: 杭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如何避免“极端天气”酿成“极端灾害”?事前的“防”,往往比灾后的“救”更重要。

  “霸王级大Boss寒潮”“-10℃逼近气温纪录极值”……一场罕见寒潮在天气预报里来势汹汹,从网络空间到街头巷尾,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上周,杭城2016年第一场雪来了,却不如人们预期得那么大,于是吐槽声四起:“雪都下在朋友圈了”“大妈抢购的菜被套牢了”。于是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面对寒潮,如临大敌,是不是过了?其实一点都不过,应对寒潮,早做预警,早做准备,“从最坏处打算、做最充分准备、向最好处努力”才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应对“超级寒潮”是一场大考,别低估了寒潮的破坏力,更别小觑了极端天气的巨大杀伤力。2008年那场席卷大江南北的雪灾,不仅造成交通瘫痪,大批游客滞留,更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甚至导致人员伤亡。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公报(2015年)数据显示:本世纪以来,我国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同期全球平均的8倍,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约1%.如何避免“极端天气”酿成“极端灾害”?事前的“防”,往往比灾后的“救”更重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面对这场已经预见到的寒潮灾害,如何减少损失、平稳度过,无疑是对政府最现实的考验。杭州在这场考试中,围绕交通出行、市场供应、社会救助等方方面面,做足了功夫。各区教育局纷纷启动紧急预案,就期末阶段课时安排及期末考时间做了调整;地铁集团为了保证市民安全回家,延长了服务时间;市区“菜篮子”“米袋子”等主要商品库存储备充足;为抢通道路,机器人工齐上阵,开启全民除雪模式。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除了体现在事前防范,还体现在事中“见招拆招”,能无缝对接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比如,寒潮正值春运开始,应对旅客短时滞留,杭州东站枢纽备下5个安置点 可容纳10万人。

  应对自然灾害,在大处需要统筹协调未雨绸缪,在小处也需注重细节,尽最大的可能保护好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杭城,很多社区的居民煮上红糖姜茶送给环卫工人、停车收费员等户外工作者;对困难老人、孤寡老人等有上门结对等应急措施,对流浪乞讨人员开展保护性救助,把他们护送到救助管理站或定点医院等。这一幕幕雪中的温情,正是一个城市应有的人文关怀。

  一场灾害就是一面镜子。每次恶劣天气来袭,城市运行中总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这其实就是补短板的一堂公开课。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政府部门尽责、担当,整个社会都要提高应对灾害的应急能力和运行效率,公众也要具备防灾避险意识和基本技能。一座宜居而文明的城市,理应将灾害应对机制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常态管理。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防御能力,还要树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理念,变被动防灾为主动避险。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自信而坚强地迎接下一次灾害的考验。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