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解决金融“脱实向虚”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真正让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到实体经济领域,其中中小企业是重点。二是要优化信贷资金结构,不仅新增信贷资金要向中小企业倾斜,存量信贷资金也要调整一部分投向中小企业,从而改善信贷资金结构。
去年下半年,银行新增资金的一大半都来自于个人房贷,更需要资金支持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关照,不少企业只能求助于地下金融,导致非法集资等日益猖獗。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透露,目前各类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的现象得到初步遏制,个人住房贷款加速扩张的态势趋于缓和。
在各类政策和手段的干预下,资金向房地产领域流动的速度有所放缓,不过这只是初步解决了“过度”问题,资金向房地产领域转移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更重要的是,金融“脱实向虚”不只是资金向房地产领域转移这么简单,一些看起来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经过几道程序以后,也转道到了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直接转移只是一个方面,间接转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在,不少大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公司、投资公司并开展金融业务,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在企业范围内配置资金资源,集中调度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是利用金融公司开展金融业务,包括投资、理财、拆借资金等。大型企业设立的金融公司,很多也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资金体外循环,甚至不惜利用与银行的谈判优势,低利息拿资金、高利息放资金,赚取利息差。如此一来,真正需要资金的实体企业、中小企业还怎么能够从银行获得资金呢?
这也意味着,就算金融机构向房地产领域过度放贷的问题解决了,金融机构能够给实体经济放贷了,但是放贷的结构如何,仍然是需要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多数金融机构并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所谓支持实体经济,更多的只是给大型实体企业提供资金。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型实体企业多数是不缺钱的,尤其是央企,更是资金实力雄厚,富余资金很多,再从银行获得资金,就只能转道到其他方面,赚取利息差。表面上的支持实体经济,实质仍是“脱实向虚”,所不同的是,操作主体发生了变化,从银行变成了企业。
近年来,不少大型企业还都有房地产业务,如当年承诺退出房地产业务的78家央企,至今大多仍没有退出,仍然在从事房地产业务。企业在内部资金调度过程中,是否会在外部融资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解决呢?而企业金融公司的资金,则通过银行取得,不等于银行资金又转入到房地产领域了吗?
解决金融“脱实向虚”的问题,重点之一应当放在中小企业身上,要注意在银行的信贷资金中,到底有多少是提供给中小企业的,尤其是新增信贷资金,有没有提高中小企业的占比,提高了多少,等等。尽管有关方面一再强调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并用大量数据说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加大了,但实际情况可能不如数据表现的那么美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仍未有根本缓解,有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甚至更大了,成本也更高了。
在金融政策的作用下,各类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的现象如果能够得到初步遏制,当然是一个好现象,但金融“脱实向虚”不只是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那么简单。解决金融“脱实向虚”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真正让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到实体经济领域,其中中小企业是重点。如果中小企业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那么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也就缓和了。二是要优化信贷资金结构,不仅新增信贷资金要向中小企业倾斜,存量信贷资金也要调整一部分投向中小企业,从而改善信贷资金结构。
只有实现了这两个目标,金融“脱实向虚”的问题才能得到较好解决,在此基础上,再提升直接融资的比例,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可望得到全面解决。
胡文鹏:给企业“输好氧、供足血”2014-07-24 |
从政策可预期看应慎用“叫停”2016-05-13 |
资金脱虚入实需降楼市“虚火”2016-05-25 |
加强表外业务监管有利防风险2016-12-28 |
汇率是2017宏观经济核心挑战2017-01-16 |
提防房贷资金“挤出效应”2017-02-16 |
防控金融风险须疏堵结合2017-03-01 |
金融服务回归制造业动真格了2017-03-29 |
房贷收紧效果虽显,莫忘背后“连锁效应”2017-05-10 |
金融安全是金融监管底线2017-05-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