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两天,一篇《别让华为跑了》的文章转遍朋友圈,引起强烈反响。而发出这一心声的,并不是文章的作者,而是华为总部所在地的深圳龙岗区。他们在一份官方报告中表示:哥不能没有华为。并喊出了“服务华为,马上就办”的口号。
龙岗区为什么担心华为会跑,是因为华为的终端生产部门已搬迁至东莞,并在去年成为东莞营收与纳税第一大户。而据龙岗官方数据,今年1-2月华为产值占该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以上。如果华为将终端生产部门全部外迁,其对龙岗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虽然面对传言,华为迅速做出官方回应,表示华为从未有计划将公司总部搬离深圳。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更好地支撑公司全球化业务开展。而且,早在十多年前,企业就开始在中国乃至全球各地设立各类分支机构或研究所了,并在此过程中,对部分业务所在地进行调整,属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
既然华为十多年前就着手产业布局和业务调整,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引起龙岗区的重视呢,龙岗区到底是真的担心华为跑了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要知道,如果真的担心华为跑了,就应该早采取措施,为包括华为在内的辖区内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创造更好的创业环境,从而留住企业。所以到现在才引起重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一向低调、不愿发声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面对去年以来深圳房价的快速上涨,实在忍无可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才使得龙岗区有危机感了,深圳有危机感了。
是的,华为不能跑,不能让华为跑了。那么,其他企业是否就能跑呢?要知道,谁也无法保证,在现有的深圳企业中,将来不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华为,不会有更多的华为诞生。可是,不断上涨的地价、房价、运行成本、生活成本以及可能存在的发展环境问题,能不能留住这些未来的华为,才是问题的根本。华为能够在深圳扎根并成为全球竞争力极强的通信企业,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就是深圳良好的发展环境。而现在,发展的环境变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少了,企业还能像过去那样成长和发展吗?
深圳如此,其他地方何尝不是如此。东莞能够承接华为的终端生产,华为也愿意把终端生产部门搬去东莞,皆是因为东莞给出了比深圳更好的条件。如果华为落户东莞的时间长了,是否也能继续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也需要观察。因为,按照地方政府的一贯做法,对新落户的企业一般都很照顾,相反,对落户时间长、尤其是本土企业,就没有那么高的热情了。而实体经济,恰恰需要的是持久服务,而不是一次性服务。这样一来,对实体企业来说,受到的关心和帮助,就很难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一次性交易的企业相比。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实体企业被房地产开发企业挤兑的现象。
据悉,华为曾因华为科技城(后改名坂雪岗科技城)与当地政府部门闹过不快。原因就在于,当地政府想借建设华为科技城大搞房地产开发,迫使华为不得不站出来澄清与所谓华为科技城的关系,并致函当地政府要求改名。从这个案例中也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对待实体企业,态度是很微妙的,真正喜欢实体经济的地方并不多。想一想,像华为这样的企业都会受到房地产业的挤兑,龙岗区还要借华为来搞房地产开发,以获取短期利益。那么,其他企业在龙岗区,包括深圳,还有什么安全感可言呢?
我们并不反对地方政府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发展其他产业,包括房地产业。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实体经济毫无疑问应当是最基本、最根本的经济。如果为了发展房地产业而忽视甚至挤兑实体经济,无疑是本末倒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实体经济目前面临的发展环境不容乐观。殊不知,深圳是全国发展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果到了其他地方,还怎么能够诞生华为这样的企业呢?
华为会不会跑,决不是地方政府说了算。在市场经济下,地方政府也没有能力改变企业的决策。留住企业的唯一办法,就是向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且不只仅仅满足于给多少政策、多少资金,而是能提供怎样的发展环境。现在,龙岗区已经为华为开了服务的“绿灯”,对华为来说,可能短时间内不会再有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也不会提出搬走的要求。但是,一个地区要发展,显然不可能依靠一两家企业,而是要大批不同类型的企业。如果只对华为一家企业开服务“绿灯”,而对其他企业仍然一切照旧,受影响的可能不只是这些企业,也包括华为。至少,在华为的心里,会感到政府的服务是看人上菜,不会长久的。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冲击,中国也不例外。相反,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受到的冲击却相对较小,经济下行的压力也不是很大,如德国、英国等。这也意味着,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是最强的。而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发展理念,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显然不是足够有利的,是需要认真反思的。
华为会不会跑,需要龙岗思考,需要深圳思考,但是,除了华为,还有什么企业会跑,跑向哪里,就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了。一篇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曾引发过很大的争议,而别让华为跑了,留下的则不是争议,而是反思。中国要想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显然不能让实体经济承受太大、太多的发展之痛。
郝 洪:治理城市顽疾核心在“人”2014-05-09 |
莫开伟:别忘了借钱总有要还的一天2014-08-06 |
经济工作会议让新常态具象化2014-12-12 |
柴秋实:“扶贫羊”为啥被吃了2015-01-05 |
张 涨:“终身追责”是绿水青山的最后防线2015-05-07 |
剧锦文:政策贵在落地生根2015-06-29 |
李 经:中国经济“形有波动,势仍看好”2015-09-10 |
“互联网+”的商标生态建设之我见2015-10-12 |
茶卡盐湖的脚印是一个沉重警示2016-02-02 |
“逼婚之痛”需要多些“理解之爱”2010-09-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