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邓海建:“新实体”主要靠互联网扮靓气质
//m.auribault.com 2015-12-17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12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参观期间,来到阿里巴巴集团展台。马云向习主席汇报了阿里巴巴发展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思考。阿里平台上的850万活跃卖家已服务全球3.86亿消费者,阿里已经创造1000万个直接就业,352万个间接就业,且有望在明年初成交额突破3万亿元/年,超越沃尔玛全球的成交额。(12月16日 新京报新媒体)

  乌镇峰会能改变什么?这是每个千里之外的民众最想问的话题。除了网络大咖们的头脑风暴、国际关系的多边展示,我们更希望在峰会中窥见市井生活的“未来式”。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太景气的时候,互联网+究竟能带来什么,这是值得追问的命题。不管承认与否,21年互联网之于中国,确实是一场天翻地覆的革命。当全球买、全球卖在互联网上成为现实,起码传统经济开始因为互联网的“加持”,而散发出新经济的魅力。

  新经济,是“新实体”加上“新消费”的总和。它是两种的化合作用,而不单单是物理加法。由于有了电商,新的交易体系、信用体系被建构起来,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等而形成的“世界大市场”,加速了商品与信息的流通,释放了消费活力,激活了全要素效率。比如有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阿里巴巴零售平台完成近2万亿元人民币交易额。今年“双11”购物狂欢节,阿里巴巴平台的总成交额中,中国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区域的消费者达到50%,正在成为网络消费的新兴主力人群。

  这些数字,说明新经济相较于传统经济来说,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增量改革。这些年,在对电商等平台的认识上,一直存在两种误读:一是认为电商抢了传统产业的饭碗,把实体经济的困局归因于电商的勃兴;二是认为互联网缩短了产业链,加大了就业压力,让所有正当利润被悉数“摊薄”,从源头上打击了再生产的热情。

  这些说法很容易迎合碎片化的认知,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传统经济转型、传统消费升级,城里的零售综合体也好,乡下的土特产也罢,迟早要找到更理性、更高效的价值实现路径。一棵白菜,从田间地头以五毛钱的价格出来,一路呼啸着层层加价,最后到消费者手里成了十块钱一棵。这个流程中,虽然创造了岗位、创造了价值,但无益于公共利益的增益,更无助于消费价格水平的平抑。简言之,更多在白菜加价环节打秋风的劳动力,其实可以投身到另外的双创领域,成为新经济的血液。今年双十二线下狂欢——截至12日上午10时,全国消费者通过该活动,总共买走了近86万份牛奶、61万份面包;截至14时,超市便利店最受欢迎的日用品是手纸和纸巾,总共卖出了20.75万份;截至14时30分,有40万份炸鸡、25万个汉堡被买走——起码说明两点:一则,中国民众没那么LOW,并不是只知道“疯抢积压的库存”;二则,线下服务业、尤其是零售业,缺的也许不只是精神,而是更实在的价格优势,是实惠意义上的作为空间。

  互联网能改变实体经济,互联网也能改造传统产业。乌镇峰会传递的信号,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新实体”只能主要靠互联网扮靓气质,引领未来。(邓海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