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个连公职门槛都要靠欺骗迈过的人,又怎么能心怀公正、无私行权?技术进步这么飞速,难免会有新情况、新问题,就更加考验监督者的智慧了。
近日,中央三部门联合发文,公布了《公务员考试录用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加大了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惩处力度,报考者如果有串通作弊或者参与有组织作弊等特别严重的违纪违规行为,将永远不允许进入公务员队伍。在此之前,考试舞弊进入刑法调整范围,已是对作弊者挥出了最严厉的惩戒手段。如今,“永不录用”四个字更加昭示考生要清白考试、清白做人。
对考试本身的严肃性、公平与正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哪怕在大学里的期末考试,“打小抄”都会被视为极度不轨,甚至被施以“开除学籍”的“极刑”。如此看来,“永不录用”并不算过分。试想,一个连公职门槛都要靠欺骗迈过的人,又怎么能心怀公正、无私行权?所以,在讲求“把第一颗扣子扣好”的政治哲学中,干净、清白参加考试是最为基本的准则,问题就在于“怎么办”。
实施如此严苛的标准,具体操作起来,究竟应当“怎么办”?按有关方面的回答,这次《办法》的出台向上联接相关法律法规,对不同程度舞弊行为给予细致的惩戒分类;另一方面,加大了对高科技作弊行为的预防与处理,包括对雷同卷的查处、电子档案的建立与完善等。这些都鲜明体现了打击方式的华丽转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而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普及,反作弊的战役更加离不开“技术流”的介入打击。
可资借鉴的有,刚刚结束的国家司法考试中,不少地方的考点都开启了“人脸识别”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证的合一。类似的生物技术鉴别手段,成本不算高,应用起来很方便。前些年手机作弊泛滥时,考点附近的屏蔽手段已精准打击了“耳机党”。再往后,是不是所有的接收信息“伪装器”,比如橡皮、格尺等都可以被技术所屏蔽?这方面的升级改造,存在无限可能。
当然,反作弊的“技术流”不只是被动的手段,也有主动威慑的社会功能。中国科举史上,作弊的士子们层出不穷,历代的严厉打击之所以常常无效、陷入恶性循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事前的威慑力量不够,让人心怀侥幸、铤而走险。这次《办法》把“从严”二字体现到工作的全过程,强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作弊行为“零容忍”,本质上讲就是要把规矩立在前面、把“丑话”说在进入考场的红线前面,勿谓言之不预也。
“言”的分寸、“预”的效果,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技术进步这么飞速,难免会有新情况、新问题,就更加考验监督者的智慧了。反过来讲,“公考”也是在考验这些监督者、这些已经走上公职岗位的公务员们。当然,凡事过犹不及,“技术流”的反作弊也有个伦理边界,《办法》对此明确了现场处置、决定前告知、对处理决定不服的救济等一系列程序。须知,一手“硬”,保障考试的公平与规范;一手“软”,保障大家的知情权、申辩权,法治化、人性化的“技术流”才会得到广大考生的理解与支持。
张枫逸:公考防作弊别患上技术依赖症2014-05-19 |
张枫逸:公考防作弊别患上技术依赖症2014-05-20 |
堂吉伟德:“零分合围的公考”,程序之问方...2014-05-23 |
民生视点:“公考23人竟有22人零分”背...2014-05-25 |
魏 蓝:主考官“踢假球”击中公考监管软肋2015-09-25 |
“公考”别让公平成“炮灰”2016-04-25 |
“泄密之疑”倒逼公考改革2016-04-28 |
面试全程监控不是公考公开透明终点2016-07-13 |
“公考23人竟有22人零分”背后潜伏什么?2014-05-25 |
“公考23人竟有22人零分”背后潜伏什么?2014-05-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