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冷僻字上身份证:回归对公民姓名权的尊重
沈彬
//m.auribault.com 2016-07-25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更多

汉字不是拉丁字母,如何与电脑、网络相匹配,一直是个问题。在具体应用中,应该想的是怎么让汉语顺利走进网络时代,而不是“削足适履”让母语迁就网络

  7月22日,公安部召集工信部、人社部、住建部、卫计委、人民银行、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7个部门,协商推动一桩民生工程:姓名中含有冷僻字身份证在各用证部门全面正常使用。

  因为公民姓名中含有冷僻字,办身份证,或者到银行办业务需要读取身份证时,往往就会遭遇很大麻烦。2015年媒体报道过,上海一位市民只因姓名里有冷僻字,申领身份证7年未果,只能靠办理临时身份证、一次次打印户籍证明来“证明我是我”。

  其实,这个问题由来已久。简单地说,就是字库收录的汉字不够全,不敷公民姓名使用;而公安、银行等不同系统之间又使用不同的字库系统,即使公安部门给办理了有生僻字的身份证,在其他部门也往往难以使用。

  还是那句话“科技以人为本”,发展科技是为了方便人的生活,而不是让人屈服去做科技的奴隶。用了一辈子的名字,被上下几代人所熟悉,就因为职能部门的字库不健全,就倒逼着让人家去改名,这不合适。

  首先,30年前的《民法通则》里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姓名权,叫什么名字,是公民的权利,这是姓名权的“权利本位”。公安机关办理户籍、身份证,是在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做“审批”。2011年,国家发布新修订的《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UCS)》标准后,公安部对公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冷僻字解决方案进行全面升级,系统收录汉字数量已达到7.2万余个,可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办证需求。这一次,公安部更是联合银行、铁路等多个部门,一起来解决冷僻字姓名的问题,可见有关方面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其次,很多姓名中的冷僻字,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小段DNA,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信息,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职能部门不能懒政,否则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字的不尊重。况且,有些冷僻字也未必有多么“冷僻”,主要还是因为一些职能部门仍在使用比较落后的字库系统,比如,很多机构还在使用1980年公布的GB2312系统,里面连姓名中的常用字——“?”字都没有。

  汉字不是拉丁字母,如何与电脑、网络相匹配,一直是个问题。在具体应用中,应该想的是怎么让汉语顺利走进网络时代,而不是“削足适履”让母语迁就网络。所以,这次公安部召集工信部、人民银行等7个部门一起推动冷僻字进身份证以及无障碍使用,不仅是一项重大的便民工程,解决了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体现的更是政府对于公民姓名权的尊重,以及对于民族语言文字的敬畏。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