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付 彪:技术人才“紧缺”戳中谁的“软肋”?
//m.auribault.com2015-12-04来源: 荆楚网
分享到:更多

  在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的背后,职业院校正迎来春天。最新的统计显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迅速提振珠海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但由于本地职业院校培养规模小,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去年珠海技术人才缺口已接近10万人,今年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一些企业开出上万月薪仍招不到技术工人。但与之相对的是,社会上对技术教育仍存有“偏见”,很多年轻人和家长都不愿意报读技校。(12月3日《南方都市报》)

  随着企业机器换人的推进,生产效率提升,前几年频现的“用工荒”虽有所缓解,但技术人才“紧缺”仍是一件令人挠头的事情。企业招一名博士、硕士不见得是一件难事,可招一个技术工人却不是那么容易。有企业曾开出年薪70万的高价,竟请不到一个高级技工;有企业开出20万年薪,还招不来一名焊工。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术人才已成为一种“紧俏商品”,位重而价高,与拥挤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供求关系原理告诉我们,供不应求导致商品价格上升,而受价格驱动,市场会随之增加供给。然而,这一原理用在技术人才市场上却“失灵”了:技术工人紧缺已有些年头,各地纷纷高薪延聘,短缺问题非但没有缓解,在某些地区还有加剧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技术人才却“高薪难求”,根源何在?

  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是长期以来畸形的人才观和社会“偏见”积淀的结果。我国职业教育虽然搞了多年,数量规模也不小,但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依然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职业教育的质量跟不上,势必难以打造出大批的“技术精英”。

  社会对人才的评判也有失偏颇,由此带来了人才消费的“虚热”,扭曲了企业用人的标准,一味追求高学历,冷落了掌握一定绝活的技术人才,重使用轻培养;而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眼里,似乎只有那些高考失利、分数达不到国家普通高校招录标准的学生,才会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去上各类职业教育学校。

  值得欣喜的是,国家正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问题。前不久,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相关院校的转型思路和模式,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时代就将来临,也意味着技术人才在未来社会地位、发展空间上将有显著提升。“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在快速推进工业化的今天,期待更多的人看中职业教育、看好技术工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