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月初,各大高校陆续进入考试周。早上6点,天还没亮,重庆某高校的图书馆外已排起长队。“大家这么早来都是为了抢占自习室的座位。”该校大四学生周晓说。“无事不去图书馆,去则自习做作业”似乎是不少大学生对待图书馆的态度。(1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图书馆变自习馆”的现象,又何止大学图书馆?笔者常去所在城市的省、市两级图书馆,据笔者观察,在寒暑假和周末,它们往往是人来人往,人流量较大,有些阅览室还常常“爆满”。然而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学、大学的莘莘学子,教科书、练习册、模拟试卷等等,铺满了阅览室的书桌。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本应高兴才是,毕竟那些进图书馆自修的人,算得上勤奋好学。公共图书馆基本是政府出资建造,也理应为市民提供使用的便利,包括在里面自修。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图书馆原有的功能定位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又免不了要为图书馆的落寞而感伤。毕竟,那些在图书馆奋笔疾书地写作业、念念有词地背诵公式定理的自修者,并不是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读者,自修者“爆满”并不意味着图书阅读者“爆棚”,图书馆其实仍是寂寞的。
如果政府投不菲资金建设的公共图书馆,几乎仅剩下供人自习的简单功能,设置图书馆的初心——知识的储藏室、文明的传承者,恐怕就无从谈起。如此,何必花巨资购进数百上千万册藏书?即使为突击备考,大学生进图书馆排长队堪比春运,也未必值得欣喜。
“图书馆变自习馆”需要纠偏。一方面要呼吁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在热捧数字阅读之时,不轻易放弃传统的纸质阅读,闻着书香做学问,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读书的温度、思考的深度。另一方面,各类图书馆也要想方设法增加魅力值,诱惑大批纸质读者。如多多引进新鲜的、年轻读者感兴趣的书籍,与其他图书馆进行整合和资源共享,将图书馆办成课堂教育外的第二课堂,等等。正如网友所言,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学霸”,更需要真正的智者。
免费之后尚有难题2011-02-18 |
蒋 萌:农村娃上大学是“杯具”吗?2011-03-10 |
木须虫:“摇号”咋成了灵丹妙药?2011-03-16 |
高谈阔论:图书馆何妨小而美2011-10-24 |
微评论2011-11-22 |
丁永勋:大学图书馆开放,当知难而行2011-11-23 |
新京报:全民开放是公共图书馆的未来2013-09-12 |
肖 华:大学设“收费包厢”有违教育公平2013-09-24 |
时言平:高校资源开放,莫在必要性上绕圈2014-08-28 |
文汇报: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成就...2015-04-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