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社会文化意义-工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工会

深度报道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浅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社会文化意义

曹凤月
2019-08-13 09:04:35

  ●曹凤月观点

  在中国进入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社会发出号召,重视“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不仅在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具有一般的人才培养教育意义,从长远来看,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通过劳动教育,让人回归本心,再造社会根基,助力社会和谐;再造国民创造精神,提升国民创造力,夯实社会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劳动占据重要位置,一定程度上,劳动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逻辑前提。在中国进入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社会发出号召,重视“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不仅在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具有一般的人才培养教育意义,从长远来看,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

  我国劳动教育理念的发展

  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始于民国时教育家蔡元培。但是,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重”没有写进当时教育的相关规制中。此后几十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基本上提“三育”,重点强调“德、智、体”。改革开放之后,教育方针与时俱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党的十八大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五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中,向全社会发出“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号召。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从民国初期到2018年9月,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光阴洗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再次成为我国新时代的教育方针。

  劳动在西方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地位

  马克思对劳动的研究可谓全面而深刻,他从劳动对于社会、人类、人生、财富、幸福、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阐述,这些论述堪称劳动教育的经典,成为当今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自称是劳动者的代言人,相信通过自己的作品解放匠人的劳动。关于劳动与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关于劳动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社会的基础;没有劳动社会不能存在,也不能运转;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关于劳动与财富,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关于劳动与自我实现和幸福,马克思认为奉献的劳动最幸福。关于劳动对社会和谐、公正的意义,马克思认为,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关于劳动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我的劳动是自由生命的体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社会文化意义

  当今时代,中国正在被全世界瞩目,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劳动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劳动教育应该放在国民基本素质养成、人生幸福的获得、国民创造精神培育、良好社会根基打造这个大视野内去理解看待。

  通过劳动教育和手工活动,弥补互联网时代的弊病和人性缺憾,让人回归本心,在简单平实的工作中,找回踏实、安宁、幸福,再造社会根基,助力社会和谐。

  互联网时代,人们面临很多诱惑和困惑,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寻更为必要。时下,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年轻人被一夜暴富、一夜成名鼓噪着,很多人梦想快速成功、成名、发财,一时间,追求“短、平、快”的功利主义大为流行。另一方面,更多人基于自身能力、条件,社会环境、工作压力等原因,失去了追逐梦想的动力,没有了激情和梦想,生活变成了混日子。如何改变大众的社会心态,如何让人的心灵有安定感和幸福感?这是国家和社会必须关注的事情。

  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幸福的研究。狄德罗认为,创造性劳动可以带来愉悦,在《百科全书》中这样描述,那些训练有素的工人完成工作之后,感到心满意足,散发着一种安宁祥和的感觉。匠艺活动的劳动训练对健全身心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有益的,对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也是基础性的。

  劳动教育、手工活动能够让人在简单、踏实的工作中找到安定感、满足感;在兴趣爱好中体会创造带来的乐趣;在极具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中,找到好奇心、满足感、实现感。如果人们都通过本职工作和8小时以外兴趣爱好的手工活动,获得了踏实、安宁和幸福感,社会因此就更加和谐安定。

  通过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公民,再造国民创造精神,提升国民创造力,夯实社会基础。

  当今时代,互联网、高科技提供了各种便利,一切都变得简单容易,一些人丧失了对未来美好生活追求的动力,创造力在大大削弱。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人类进入新时代的一个世界性问题。一些国家担心,这一代整天刷着手机长大的孩子,能否担当未来国家大任。

  未来中国要建设成创新性国家,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需要的不仅是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和基层的科技创新爱好者,更重要的是需要从儿童时代起就培养拥有强烈创新意识和爱好的未来社会公民,这是国家创新的基础。再造国民创造力、培育国民创新精神,要从儿童劳动教育做起。让劳动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职业教育一体化。在家庭教育方面,开出儿童家务劳动清单,规定家务劳动必要时间,培养儿童对劳动的兴趣。学校教育方面,把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考核体系,制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应开设的劳动课程、劳动实践活动和劳动目标、要求。在大学教育阶段,要实现学校劳动教育与社区劳动教育相结合,通过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培养公民爱心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在社会教育方面,要通过媒体宣传劳动精神、劳模人物,在全社会营造出热爱劳动、劳动崇高的氛围,改变人们对劳动的偏见,让各行各业的年轻人看到希望和未来。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 尹文卓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中国工会普法网|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中国职工教育网|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