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贸结合、内外相辅”的经营之道
——天津仁立公司是如何从出口商行变身大型工贸企业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天津相继崛起两家大型毛纺织企业,分别是宋??卿的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和朱继圣的仁立实业有限公司。与“东亚”专注于工业化不同的是,“仁立”走了一条“工贸结合,内外相辅”的经营之道。
仁立的转型与朱继圣的加盟
谈仁立公司,不能不说朱继圣。可以说,是朱继圣的加盟使得仁立由一个做出口贸易的商行转型为既经营地毯出口,又生产粗纺毛呢、精纺呢绒、毛线和麻纺的工贸结合大型企业,他自己也从一个资方代理人而入股成为资本家。朱继圣主持仁立公司数十年,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又出任天津市毛麻丝公司经理,并致力于天津工商联的领导工作,是天津工商界的代表性人物。仁立公司至今仍是天津市毛纺行业的骨干企业之一。
朱继圣(1894-1972)出身清贫,家乡浙江宁波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当地从商者众。他的少年时代适逢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继而辛亥革命爆发,这些都不可避免地给他的思想以深刻影响。1916年,朱继圣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考取公费留美资格,入威斯康辛大学攻读经济学和银行学,并加入由中国留学生组成的、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理想的“十字架与宝剑”兄弟会。1921年夏,曾任清华校长的周诒春到美国,与朱继圣结识,从此成为他人生道路上影响深远的人。朱继圣后来步入工商界成为实业家,并得以施展才能,都与周诒春及其相关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周诒春早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曾参加“大卫与约拿坦”兄弟会。该会成员也是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其理想与朱继圣参加的“十字架与宝剑”兄弟会十分接近,二者后来合并为“成志会”,会员之间以“兄弟”相称,是一个非政治性组织。这样,周诒春与朱继圣就不仅有师生之谊,而且有了志同道合的“兄弟”之情了。周诒春在美期间,曾邀请朱继圣回国后到他与人合伙开设的经营手工艺出口贸易的北京“仁立号”工作。这是朱继圣与“仁立”关系的最早渊源。
1921年11月,朱继圣学成回国。三个月后即进入当时扩充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仁立担任副经理,从此数十年没有离开。
朱继圣初进仁立时,周诒春任董事长,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经营地毯、古玩、玉器、家具出口贸易。朱继圣雄心勃勃,力图扩大经营,发展企业。于是引进欧美先进管理方法,多次建议改用新式簿记,建立规章制度。然而,经理费兴仁以股东、创办人自居,大权独揽,坚持家长式的小生产经营方式,不容朱继圣插手,两人分歧、冲突日烈。1924年,费以辞职要挟董事会,意在排挤朱。出乎意料的是,董事会竟批准了他的辞职要求,费不得不离开了仁立。1926年,朱继圣正式出任仁立经理。
担任经理后,朱继圣深知,要实现自己的抱负,施展自己的才能,必须尽快熟悉公司业务。于是,他在羊毛掮客的陪同下亲赴张家口、大同、包头等地采购羊毛,住客栈,吃粗粮,滚了满身虱子,却并不以为苦。他与羊毛商人们打交道,对大宗羊毛的收购、拣样、监秤、装运,都亲自下手,并在学会识别奸商掺土使假的欺骗手段的同时,学会了估算净毛率,摸清了地毯生产原料的情况。1928年夏,为了掌握工艺品出口的第一手资料,朱继圣又踏上了出国考察的旅途。他先到日本,了解日本钩针地毯生产工艺,从工具、图案、大样到配色做了全面的考察研究。而后他开始了环球旅行,经新加坡、斯里兰卡,过地中海到法国、英国、荷兰,一路考察,一路推销仁立产品。最后跨越大西洋,踏上美国土地。在那里,他巩固了旧有关系,结识了新的朋友。这次环球考察历时一年,不仅没有额外增加公司的开支,而且获得一笔可观的赢利。更重要的是,朱继圣了解了国际市场信息,学习了国外先进经验,并发展了新的业务联系。
开创工贸结合的新路
20世纪30年代前后,仁立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这就是从经商到设厂,从出口地毯到建立毛纺工业。
地毯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加上原料及劳动力价格低廉,因之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外商看中了这种有利可图的商品,千方百计垄断中国地毯的生产和出口。特别是运用机械纺织毛纱以后,克服了以往手纺毛纱条干不匀的缺陷,显著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外观,他们的垄断地位越发加强了。这对仁立公司的地毯出口构成了很大威胁。
面对外商竞争,要扭转被动局面,根本的出路在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自己的毛纺工业。经董事会研究,仁立决定进口梳毛机、纺纱机,生产机制毛纱,提高地毯质量,与外商相抗衡。
机器购进了,在什么地方选址设厂呢?朱继圣认为,天津地毯生产历史长,加工设计都有独到之处,所选原料又多是西北优质羊毛,有了机器,不愁生产不出优质毛纱和优质地毯。况且,天津地毯在国际市场上声誉很高,每年生产和出口数量均占全国的80%以上,外商控制中国地毯市场,也多从天津下手。天津正是与外商抗衡的前哨。于是,1931年,仁立在天津英租界购地建造了仁立毛纺厂,次年,正式生产机制毛纱。从此,仁立的中心也从北京移到了天津。
1932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欧美,美国某地毯商在天津的分行被迫撤销,委托仁立代理其在津业务。朱继圣抓住有利时机,扩大经营,发展了一批在国外的直接业务关系,自此,仁立不仅自营出口,而且成为外商代理人,打破了历来外商垄断出口的局面,其财力日益增强,信誉日益提高,经营项目也逐渐趋向专一,从兼营工艺品与地毯出口,转向以地毯生产和出口为主。
生产机纺毛纱给仁立带来了发展,也使朱继圣摸索和积累了兴办工业的经验。在发展地毯生产的同时,他开始考虑并着手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品种。从1932年起,又陆续进口安装了织呢和染整设备。这样,仁立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仁立发展织呢工业,十分注意经营策略。当时,我国市场上的呢绒制品基本上都是进口货。英国、意大利的高中档货不说,就是与日本的低档大路货比较,国产呢绒的竞争力也很弱。要与外商竞争,只能从廉价易销的品种入手,逐步向高档发展。朱继圣看中了斜纹制服呢。这种经线用棉纱、纬线用国产毛纱的产品,成本低,工艺要求也不高,并且在当时的铁路、邮政、学校、机关有广泛的销路,是比较理想的开发性产品。于是,仁立先试制斜纹制服呢,成功后利用报刊广告和广泛的社会关系进行宣传、推销,很快打开了销路,并且打入江南市场。仁立的资本从1922年初的10万元猛增至1936年的150万元。
在仁立的转型与发展过程中,朱继圣也展示了他作为企业家的才干。
首先是他富有进取精神,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功。朱继圣之所以能够在三、四年间由副经理升任经理,其进取精神受到董事会赏识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进取精神是建立在肯于学习,不甘心做外行的基础之上的。他说:“我们本来是经营商业的,搞工业不是内行,不钻进去永远学不会。”朱继圣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新领域,扩大企业经营领域的。也正是在学习中,才成为一名精通工商业务的实业家。仁立建立毛纺工业之时,从国外购进的机器多数是比较便宜的旧货,不仅节省了资金,而且能够保证正常运转。如果不是行家、不懂技术,是不敢冒这个风险的。
其次是他注重调查研究,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更新。朱继圣深入原料产地采购和环球考察,既是一次业务实习,也是一次实际调查,对他接掌公司大权有极大好处。仁立生产经营的地毯、呢绒,花色、品种、质量能否适应市场需要,能否根据消费者的要求不断变化更新,都是他关注的问题,因此非常重视产品技术资料和市场信息的搜集、分析。为此订阅了大量书刊,经常了解国内外地毯、呢绒生产和市场情况。凡是别的厂家生产而又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欢迎的产品,他一定千方百计获得样品和技术资料;对于名牌货,必要时更不惜以高价购买,用来分析研究。
1936年,仁立公司建造新的办公大楼,朱继圣特别设计了两大间产品陈列室,以广泛听取消费者意见。此举在旧中国的工厂里是颇有新意和创造性的。朱继圣对地毯出口业务尤其认真,在图案、花色、质量等方面从不马虎,每批地毯必亲自过目,经他认可后,方可报关出口,以维护仁立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