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载翻译《西游记》 一位瑞士女汉学家的“取经路”-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17载翻译《西游记》 一位瑞士女汉学家的“取经路”

2019-02-25 09:16:30

 林小发近照。受访者供图

  14岁情迷汉字

  瑞士人林小发对中国的兴趣,始自14岁。

  她第一次发现汉字,是在中学地理教室中的一本很老的地理书上。

  书上列出了几个与地理有关的汉字,如“江”“河”“海”之类,并说明了“氵”三点水作为偏旁的作用。

  “这样一种文字,对我就像是小时候喜欢玩的秘密文,很有趣,对我颇有吸引力。”林小发说,“我就开始了一种游戏性的研究,逐步发觉了越来越多的汉字。”

  十七八岁时,林小发能够读懂中文书了。

  “我读了巴金的《家》,这一本当时读得非常投入,后来从中国订了巴金的《春》与《秋》,有意将其翻译成德文,但只完成了一个短短的开头。”

  少年林小发开始对照《道德经》的原文和种种德译本,还通读当时书市上为数不多的中国文学德文译本,如《红楼梦》《今古奇观》,还有鲁迅、老舍、茅盾、丁玲、张洁、阿城等人的作品。

  1990年,21岁的林小发在哥哥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中国。

  她后来在回忆的文章里写道,尽管自己当时已经能读中国文学原著,能拉二胡、写毛笔字。然而,从列车咔嗒声中醒来的她,看到车窗外那些挑着扁担摇摇摆摆的农民、沿着乡间小路悠闲骑车的人,还有满脸欢笑地向火车招手的儿童们,忽然感悟到,“对这个幅员辽阔的文化大国,我其实一无所知。”

  走访了北京、南京和上海的一些朋友之后,这对瑞士兄妹来到了杭州。林小发在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报了一个为期一年的书法班。

  “每天的临摹中,我逐渐体会到了笔画线条的生命力、用笔的强弱和动静;在老师认真用心的指导下,我了解了印章艺术的阴刻与阳刻,汉字结构中的黑白、虚实等关系。”

  在原浙江艺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林小发找到了一位二胡老师,体会弓法和笔法之间的相似之处。每天清晨,她还跑去柳浪闻莺公园,跟当地人练习气功。

  “就这样,我逐渐摸索到了中国深邃传统文化中的一点点皮毛。”

  当时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住不同的宿舍楼,食堂也分开。

  “同样是学生,怎么能因国籍不同而享受优越的待遇?”在一位新加坡女同学的帮助下,林小发弄到了需要的饭菜票。她买了一个白色蓝边的搪瓷碗,混进了热闹拥挤的中国学生食堂,“这里的气氛活跃,更有朝气,大家无拘无束,让我很舒服。”

  德译《西游记》,耗时17载

  在上海古籍书店,林小发第一次读到中文版《西游记》。

  对这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她欣然翻开阅读,却发现连开篇诗都很难理解,只好叹了一口气,将其放回书架。

  她开始学习古文诗词,用中国语言学家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做教材,做了密密麻麻的手写注释和翻译笔记。

  大约半年后,林小发再次走进上海古籍书店。“同一本《西游记》仍然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我重新拿起翻开,这一次开篇诗的内容自如地在我眼前展开,随之铺垫的元、运、会理论又带我走进了中国古代的世界观,触动了我的心弦。我立即把书买了下来,回家一口气通读。”

  林小发说,这本《西游记》与一般通行本有所不同,是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的清初版本《黄周星定本西游证道书》。书中的清代评语给了她不少启发,她开始认识到《西游记》热闹表面之下的深层寓意。

  “《西游记》可称为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一个重要结晶,其中包含着许多我非常欣赏的中国文化特征,如以大观小的宏观思维、随意自如的滑稽精神、正面向上的生活态度,还有修德养性和明心见性之旨。”

  本科毕业后回到瑞士后,林小发开始着手《西游记》的翻译工作。

  书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既给了她精神支撑,也是莫大的挑战。

  “翻译到一定时候我发现自己的一些功底不足,有的是汉语的问题,有的是背景知识不足,比如对明代的服装发饰或者是古代建筑不够了解,于是自己就去看相关书籍,或者是去博物馆学习。再后来又发现自己古文水平有待提高。”

  如何准确翻译《西游记》里的宗教术语,是她遇到的最大问题。

  “和佛教有关的用语还好,德国的佛教研究做得不错,很多佛教词语可以直接查到德文或译回梵文。但是道教就不同了,比如不同人物在原著中有分别的代号:金公和木母、铅和汞、婴儿和姹女等,直接字面翻译成德语很容易,但这不是我的翻译方式。我认为译者必须理解透彻,否则无法把真正含义传达给读者。”

  翻译了一段时间之后,林小发将十回的内容加上小说简介寄给了几家出版社,但都被婉拒——当时德国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西游记》,更不知道这本书的文化价值。

  “手头有了一百多页没人要的《西游记》译稿,我无奈之下也犹豫该不该继续翻译下去,同时也觉得自己功底不足。”

  纠结之后,林小发决定继续——她再次回到杭州,前往浙江大学学习明清文学和古代文化。她的硕士论文主题是《西游记》的“正路”思想。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林小发说,“越到后面,有待解决的翻译问题越难,从大学老师和学术文章中,已无法获得帮助了。最后几年,我参访了佛学院和道学院的几位大德,才大大提高了对《西游记》各种隐喻的理解。”

  这场翻译持续了17年。

  出版方面传来了好消息——德国雷克拉姆出版社愿意出版此书,“多亏编辑本人对中国情有独钟,对《西游记》也不陌生。”

1 2 共2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王琛很投入 甘心当陪练

    北京汽车女排能够历史上首次挺进职业联赛总决赛,有很多因素,那些幕后功臣也很重要,比如一位特殊的男陪练、来自北汽男排的王琛。北汽女排姑娘们都管他叫“墨菲”,因为上海女排的外援是来自美国女排的接应墨菲。同样是打接应的位置,王琛“支援”北汽女排后,就被姑娘们揶揄为男“墨菲”了。

  • 梁冠华:二十年“茶”味越品越浓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您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距离正式演出还有四五天,北京人艺三楼排练厅《茶馆》剧组的人都基本到齐了,经典的台词说出来,排练厅的其他演员还是会笑出声来。暂时没有戏的梁冠华在排练厅一侧靠墙坐着,但并没有完全松弛下来,他还得准备着随时上场。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手绘爷爷”:读者以为他是位“小清新”

    钢笔勾勒的线条,填充以淡淡的色彩,描绘的或是一处冰雪美景,或是一份西餐,或是一座老式建筑,无不散发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特有的文艺气质和浪漫气息。当人们看到孙嘉驹的手绘作品时,往往以为作者是位“小清新”画家,却想不到这是一位年过花甲才开始搞文创的“爷爷”。

  • 雅什利·乌拉尔:跳槽挑战老东家

    雅什利·乌拉尔是云计算网络设备供应商Arista Networks(阿里斯塔网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乌拉尔被誉为“云计算网络设备市场的梅耶尔”,曾在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思科(Cisco)工作15年,并于2008年跳槽到阿里斯塔公司。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