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吴迪-正文
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吴迪
//m.auribault.com 2017-02-1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我们所需要的,是有一个契机去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有一种热情去延续古老诗词歌赋的青春。

  近期备受关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决赛在2月7日正式收官,来自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夺得冠军。节目播出的同时,很多观众在微信中同步玩起了“定制专属诗”。据央视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以及另一个相当独特的朗读书信节目《见字如面》,这些带着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电视节目,近年来成为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广受好评。这一文化现象透露出的是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美的滋养的认同、享受和期待,也说明很多人愿意亲近优秀传统文化。

  面对粗鄙的网络语言的侵袭,很多人不解、不满又无奈。而传统诗词中优美的语言让很多人有几分“喜出望外”——原来我们祖先的语言曾经这么美,丢掉它们、对网络语言趋之若鹜,实在有点小儿科了。

  近年不少电视综艺节目掀起亲子风、真人秀、歌曲选秀等热潮,但在热闹过后,观众发现,似乎没剩下什么。真正能够打动人的节目让观众望眼欲穿。在这种情形之下,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高收视率成为电视节目中的“网红”,似乎顺理成章。

  我们所需要的,是有一个契机去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有一种热情去延续古老诗词歌赋的青春。

  有人说,传统的诗词歌赋正在引发今天国人的文化共鸣。需要看到,从对诗词节目的追捧,到大众“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着不小的差距。边看电视边同步参与微博微信答题的一些观众反映,很多题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节目中,很多家喻户晓的句子也常常让百人团中数十人答不出来。这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这种诗兴与气势不是看几次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就能达成的。如何以诗词热为契机形成良好氛围,启迪更多人去热爱和学习传统文化,值得思考。

  培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既需要丰富艺术人文学习经历,引导人们逐步理解传统文化精品的意境和美感,还需要在文化普及层面做更多的探索。尤其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上,需要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更加重视古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

  期待在诗词热“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引导下,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植于我们每个人内心。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