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视点-正文
家长在用什么毁掉孩子?
石述思
//m.auribault.com2015-01-1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一个孩子每天身边簇拥着成群的仆人,出门乘坐劳斯莱斯,住在豪宅,上着贵族学校,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父母还为他攒下数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他的未来将会怎样?

  或许,你会嘲讽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至想到了李天一的悲剧,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鄙视他。

  为孩子营造这样的生活条件,却是很多家长的梦想,只可惜只有少数人能够实现而已。尤其是当家里的孩子是独苗的时候。

  在一部即将上映的真人秀电影《宝贝,对不起》中,便有一个叫球球的孩子以这样的姿态登场,他的母亲王艳靠出演《还珠格格》中晴格格一角成名后嫁入豪门,最大的“福利”就是自己和孩子可以在一个物质主义的年代,享受着奢华的生活。

  只要财富获得的方式是合法的,这一切无可厚非。

  毕竟,在一个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面对“生不起、养不起、病不起、死不起”的屌丝集体吐槽,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这个孩子的幸运。

  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度,盲目而疯狂地仇富都是自卑和无能的标志。

  不管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多么严峻的贫富分化,你都必须承认:市场经济的繁荣在这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第一次给这么多普通人提供了集体创富的可能。

  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整个民族都在集体贫困的洼地里为实现温饱而苦苦打拼。

  支撑多数贫困百姓生存的力量就是低水平大锅饭营造的物质普遍短缺,以及在信息封闭年代拯救全球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穷人的万丈豪情。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过年吃肉和穿上新衣是大多数小伙伴们最大的幸福。

  因此,没有理由去歌颂整体贫困下的公平,毕竟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

  球球生活的年代,中国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多数国民已经摆脱贫困,向着整体小康迈进。不管生活水准相距多大,都市家长们为了孩子,形成一个共识是:为他们创造最舒适、最宽松的物质条件,让他们永远不要重蹈自己童年的拮据和贫寒。他们做这一切,都高举着一个无可辩驳的旗帜:爱。

  于是,中国教育最大的麻烦来了:这些被爱包裹的孩子几乎不需要自己面对任何成长的压力、困厄、磨难和挫折,甚至连孩子的职业、婚姻都试图包办。

  人世间最大的悲剧不是贫困,而是摆脱贫困后却根本没有驾驭富裕的能力。

  实际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需劳动,不需创造的“圈养”,是在剥夺孩子自由成长、选择生活的权利,也会构成他们成年以后融入社会、直面竞争的最大障碍。

  如果说寒门子弟最大的敌人首先是贫困,而富家子弟最大的敌人却往往是富裕本身。

  毕竟,决定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是健全的体魄、完善的人格和独立生存和思考的能力。

  就此,球球和其余几个来自影视明星家的少爷、公主来到了中国贫困的山区,开始了一场对其成长弥足珍贵的旅程。

  在这场貌似没罪找罪受的乡村体验中,球球挣扎过,反抗过,哭过,闹过,甚至对平日百般娇宠自己却突然翻脸的妈妈怨恨过,但他最终和小伙伴们坚持下来,竟喜欢上了那里清贫单调的生活,与结对的留守儿童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们短暂地放弃了富贵的生活,收获了坚强、感动、帮助和爱。

  尚难逆料这样的收获会不会就此改变他们的生命轨迹。毕竟,这只是一场发生在电影上的真人秀。

  但如此真切动人的体验却对更多家长做出了一次集体呼唤:放开手,让他走。如果没有对孩子内心的滋养和启蒙,所有用银子堆积的爱将可能砌成通向堕落的阶梯。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个更光明的未来,请记住,当物质贫乏解决以后,或许他们亟待补上磨难教育这堂课,只有磨难,才能让他们学会感恩和珍惜。

  少年遭罪是为了成年不苦,别让爱最终变成了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