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产经观察】当“中国制造”不再廉价
赵昂
//m.auribault.com 2017-03-08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来自欧洲商情市场调研公司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制造业工人平均时薪上涨至3.6美元,较2011年增幅达64%,是印度工人平均时薪的5倍多,也超过了南非和葡萄牙。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15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年工资为55324元,比2011年增长了51%,而同期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年工资涨幅为48.4%。也就是说,制造业的工资涨幅跑赢了全国平均值。如果从工资数额来看,制造业平均工资高于农林牧渔、建筑业、住宿和餐饮、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居民服务业,属于蓝领中的“高薪职业”。

  制造业工资上涨,让业内人士有些忧心:制造业会不会离开? 按照产业经济梯度转移理论,当一个地方综合成本上升时,企业很可能会选择向综合成本较低的地方迁移。

  事实上,决定产品成本的不只是劳动力成本,还有包括劳动生产率在内的一系列因素,企业利润也是如此,与产品数量规模和整体收入有关,更与产品附加值有关。而考虑产品附加值时,包括技术水平、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在内的脑力劳动,包括人工加工、设备加工和流动营销所创造的增加值,也要被一并考量进去。

  也就是说,“人+工装=机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与高薪高技术“蓝领”在技术密集型企业里生产出来的产品,其附加值是截然不同的,就更不用说融入了相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中国制造“不再廉价”,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也可以认为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廉价,中国企业不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底端。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1~11月份,我国工业技术改造投资83468亿元,增长12%,增速比工业投资高8.6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0.4%,比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工业技术改造在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使企业用工总量出现下降。以浙江省为例,该省计划到2020年全省在役工业机器人超过10万台。换言之,尽管高技能技术工人的工资大幅度提升,但企业整体人工成本并不见得增加。而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将为企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相比之下,将制造企业迁入人力成本看似很低的国家,反而将会失去现有的技术优势。

  “雁行模式”是东亚国家振兴自身工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根据这一模式,当工业品在本国具备一定需求,且本国也逐步掌握相应生产技术时,企业会用自身产品占领国内市场,并实现出口。

  目前,中国企业已经从“雁尾”走向“雁首”,经营模式从过去的“代工”转向“自主品牌”,并且不再是“廉价品牌”。越来越多的国内制造业企业,已经具备了不逊色于海外同行的厂房和生产线,但是缺乏可以驾驭这些生产线的高级技工,并且在产品研发力量和营销渠道构建上,依然需要发力。当然,有关方面也应当给予制造业企业更多支持,例如税费减免、用地保证等,让制造业企业将资金更多用于自身转型升级。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