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报道,近期,“巯嘌呤片”这一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必备药,在全国多地形成“药荒”,一些地方甚至连续5个月出现断货。以前,此药仅40元一瓶,如今被炒到148元还很难买到,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据最新消息,经国家卫计委、食药监总局与有关企业多次会商协调,浙江浙北药业目前已恢复巯嘌呤生产供应,第一批295万片(约可满足临床一年用量)已完成生产检验并做好了发货准备。国家卫计委也于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抓紧协调组织做好巯嘌呤的采购配送,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挂网采购,及时配送,确保供应。
短缺药品的正常供应保障关系到民众的生命,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然而,近年来,部分药品供应紧张乃至断供现象时有发生。据悉,自2015年以来,巯嘌呤片缺药问题陆续在各地出现,医院库存紧张,一些医院被迫停掉门诊供应,优先供给住院患者。从2016年开始,许多医院直接断货。国家卫计委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梳理出我国约130种临床药品存在不同程度短缺。
既然市场有需求,为什么还会出现药品短缺现象?据披露,短缺的药品多为价格便宜、利润微薄的廉价药,药企生产积极性不高,而医疗机构也缺乏采购使用的热情。这样的利益导向扭曲了市场,加剧了老百姓寻医问药的负担。
当然,这也与相关政府部门管理粗放、监管不力有很大关系。必须看到,药品不仅仅是一种商品,还是救命的必需品,即便当下已实现了市场化,但还是要有起码的保障。按照国家要求,各地药品招标都会动态监测短缺药品,并及时优化价格机制。如果相关制度、规定落实到位,不太可能出现某一种药品长时间的短缺。
今年6月,国家卫计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定点生产、应急生产、完善短缺药储备等方式,保障短缺药品供应,回应民生医疗关切。《意见》提出了不少措施,比如短缺药品管理清单制度、分级联动机制、短缺药品优先审批、完善医保用药管理,都有很好的现实针对性,若能得到有效执行,必然会极大缓解短缺问题。遗憾的是,相关机制的运行还有待改善,譬如近期的巯嘌呤片断供,就没能提早在机制内有效解决。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将心比心,更深刻地体察民生疾苦,真正以医者仁心来尽职尽责,回应社会关切。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让老百姓不再为短缺药着急上火,是有关部门的职责所在。接下来,不妨以巯嘌呤片作为开端,尽快落实相关机制,严肃追究不作为的行为,强化政府部门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任何市场化改革,都不能以影响民众生命权益作为代价。
朱 铠:心梗的“自我救赎”不是梦2015-11-09 |
“无手机课堂”要推行更要“升级”2015-12-25 |
把怀忧患意识贯穿工作始终2016-03-22 |
心证公开考验法官综合能力2017-06-27 |
保障法官履职要做好加减法2017-06-30 |
赢得选举的默克尔将迎来更大考验2017-09-26 |
于细微处看见光2017-11-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