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高校改名热”也有现实悲凉
王彬
//m.auribault.com 2016-01-22 来源: 河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一所大学的改名引发了舆论风波。四川省泸州市的“四川医科大学”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其前身则为泸州医学院。不光是校名换得快,其简称“川医”,因为容易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前身(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相混淆,这个决定还遭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友的抗议。

  很多人认为,一流的大学不是通过一次次地改名形成的,高校不能整天忙着改名字,那只是表面功夫,心思还是应该放在办学实力的增长与办学方向的转型上,放在人才培养和大学精神上。此言虽不错,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实,没有考虑到“改名热”背后众多高校的悲凉。

  近6年来,中国共有472所高校改名或申请改名,仔细看一看名单不难发现,想改名的多为二本、三本高校,也就是实力不强的地方性大学,并且市属的居多。这些高校没有省属、部属大学那样的财政支持、人才支持和教育资源,也没有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光环聚集。受限于客观条件,这些高校招进的学生质量不高,教学条件和实力也无法让他们有多大成就,且社会认可度不高。

  名称“升级”之后,高校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更有力的财政支持。以目前家长和学生的心理来看,大多把高校的名字看得很重,认为大学比学院好,省名挂头比市名挂头要好,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状的反映。根据这种情况,高校改名之后便有利于招生质量的提升,给其新发展开个好头,也有助于改善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

  改名是提升发展空间的一条捷径,尽管在很多人眼里这有点哗众取宠,不排除可能也有功利化的倾向,但改名确实能给一些高校带来生机,迎来发展红利。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学院要想升大学,要求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8000人以上,研究生数不得低于学生总数的5%,而且在学科与专业方面、师资方面、教学和科研水平方面都有较高的标准。所以说,高校改名每升一级都需要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相应提升,高校如果改名成功,说明其水平已达到了相应程度。“四川医科大学”的改名只是极端的个例,不能因此就否认大多数高校通过自身实力增强来换取新名字,走向发展新阶段的现实。

  面对“高校改名热”,公众应该善于明辨,莫把个别学校过度追求改名的畸形心理,扩大到那些靠自身努力发展,并且用实力转型改名的高校身上。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