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黄文君:关于“疯狂老师”的冷思考
//m.auribault.com2015-08-07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近日,教育O2O平台“疯狂老师”高调宣布获得24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再度开启教育培训行业的高频振动模式。“疯狂老师”和2015年涌现出来的一系列在线家教平台,将对利益格局错综复杂的培训行业产生怎样的冲击?当资本界的热风搅动原本小打小闹、抑或“新瓶装旧酒”的在线教育“红海”之际,依附于教育机构的教师又将何去何从?

  风靡世界的《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曾写到:“如果说全球化1.0版本的主要动力是国家,2.0版本的主要动力是公司,那么3.0版本的动力则来自于个人。个人获得了新的机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和合作。”其实“疯狂老师”们的蓬勃发展,也暗合了互联网对中介机构“釜底抽薪”的动作和趋势。当下,“门口的野蛮人”已经颠覆了零售、媒体等产业的基本生态,并且已经开始在与居民生活联系更紧密的医疗和教育行业内跑马圈地,烧钱赚吆喝。在如此敏感的市场条件下,大型教育机构开始小心翼翼地“触网”,而原本已经如履薄冰的小型教辅机构干脆腰斩线下业务,按照投资人的指示孤注一掷地往线上转型。仿佛披上了“大数据”的外皮,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教育产业未必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一方面,网络的互联互通性彻底打破了知识和技能的“市场圈定”,于是乎,即便在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小乡村,一根网线,也能通向哈佛、剑桥等国外名校的课堂;另一方面,网络的扁平化和透明化也为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许多教辅机构动辄上万元的线上课程,很有可能倏忽之间就成为淘宝上二三十块的“神秘资料”。

  最重要的是,投资者所追求的增长和退出机制,以“利”字唯马首是瞻的简单粗暴的商业逻辑,与教育的非功利化内核是相悖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深化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出活力,使学生向上长。”试问各种O2O平台,在线产品的新颖性、技术性究竟和教育质量的好坏有多大的关系?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余,还要被捆绑上销售的职能,各种量化的指标甚至噱头变成了教师排名的依据,学生在悄然之间完成了向消费者的角色转换。这样的变化是进步还是退步?当“服务”学生被过度强调的时候,师者的尊严和权威又将于何处安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