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共享单车骑出文明新挑战
眉间尺
//m.auribault.com2016-12-02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自出现以来,共享单车话题不断。作为新生事物,它的出现,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街景,也冲击着既有的社会治理格局和公德水准。继用户随意乱停放、运营企业大PK引起关注之后,前几天,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办公室对辖区内共享单车进行了清理,不但把政府部门直接卷进了关于共享单车的讨论,而且又一次更加尖锐地提出了问题:面对共享单车,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用这个问题随机采访一个共享单车用户,他可能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时刻准备着!是的,不论是出于便利的考虑,还是抱有绿色环保的理念,大多数人都会欣然接受共享单车。摒弃拥挤的道路、久等不来的公共汽车、把人挤成画片的地铁,打开手机,安装一个软件,注册、充值、搜索、扫码、开锁、上车,然后以拉风的姿态,完成一段不算太长的旅程,多么痛快!然而,旅程结束后,把自行车停在哪里,却是不少人面临的一道考题。这不仅是愿不愿守规矩地停放的拷问,而且是能不能便捷地找到停放地的问题。比如,“摩拜单车”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严肃态度,要求用户把车停在“政府划定的白线内”,悲催的是,许多用户去的地方,根本没有什么白线存在,于是,为了找到那条神圣的白线,骑车人只好继续拉风地绕着目的地兜圈。至少部分因为这个原因吧,我们确实发现有不少单车无奈地杵在了它本不该出现的小区楼下、道旁树边、人行步道甚至盲道上。

  共享单车最大的技术创新之一是“不设固定停车桩”,这也是其实现“共享”的前提。现在,这一创新却似乎成了城市管理的一个麻烦。相比之下,在一些地方推行多年的公租自行车拥有自己的“桩位”,看起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实际上也只是回避了便捷停取的难题。更何况,用户的需求是多样多变的,“有桩派”也面临着车与桩如何有效匹配的矛盾。成都有关部门此次清理共享单车之举,正是从政府角度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回应,虽然回应的结果不被看好,但足以引起更多思考。

  可以想象,那些密集停放在道路上的单车被收容到城管大院后,市容一时间恢复了整洁和秩序。但我想,除非就此取缔共享单车,否则类似的混乱必然还将出现。而取缔即便是最快捷的解决之道,也肯定是最愚蠢的。人类历史演进的历程告诉我们,新事物一开始总是与既有环境格格不入,但只要它拥有了楔入社会的接口,就会在融入社会的同时改变社会以及它自身。即便因为有些管理部门或社会风俗习惯的“排异”之举,融入的进程比较缓慢甚至出现倒退,但融入与改变最深刻的动力来自于人性深处对更好生活的向往,终究是无法阻挡的。正因为如此,在城市管理或社会治理的视域中,应辩证地看待秩序和混乱这对矛盾。有时候,一时的混乱,不过是寻找新路时必然产生的茫然,看似严整的秩序,却成为一潭死水的前兆。共享单车所引起的争论与乱象,也应作如是观。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享单车所提出的是一项关于思维方式或文明的挑战,它呼唤以共享为基本理念的城市文明取代自利自便的思维方式。后者是直线的,不同主体只盯着自己的目标飞奔,全然不顾及旁人。运营企业以独占市场、赢家通吃为目标,最终加速了行业寡头的出现;管理部门以方便管理为目标,把取缔、限制作为不二法门或以严苛门槛行取缔之实,削薄了新生事物发展的土壤;用户个体则各家自扫门前雪,作出随意停放甚至暴力开锁、偷车毁车等行径。共享的思维方式则是环状的,参与共享的不同主体,不论是个人、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自觉为环之一部分,看到自己的同时也看到别人,深知自身的行为与其他主体相生相扣。于是,用户自觉以诚信约束自己,管理部门主动加强城市自行车道网络便利性建设,甚至开辟“自行车高速道”等,企业则积极改进运营模式上设定更加精巧科学的用户管理机制并推广普及。如果是这样,共享单车这个拉风的新事物拉起的就不仅只是时髦之风,还有共享的文明新风。骑行所净化的也不仅是城市的环境,还有人们的心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