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感觉身体被掏空”何尝不是自欺欺人
王小异
//m.auribault.com 2016-08-0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感觉身体被掏空》用夸张手法描绘了加班生活的痛苦,这种调侃和自嘲让网友很有共鸣。我朋友圈里近一半的人都转了,没有转的,基本是不怎么关心网络文化的长辈,以及像我一样极度热爱跑步的人。

  我曾有一段时间,也经常感觉整个身体被掏空。那段时间,我除了上班工作、回家睡觉,几乎不做其他任何事,哪怕不加班的时候,都感觉身体被某种东西一点点地掏空。后来我才意识到:身体被掏空,不是因为压力大,也不是身体消耗太大,而是因为你“身体”里根本就是空的,所以会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

  为了改变自己,我选择了运动。说来真巧,一个感觉身体被掏空的人,意志力不会很强,选任何运动都可能半途而废,我却把跑步坚持下来了。秘诀很简单:跑步起初需要一点点的毅力,后来就成了习惯,再后来就上瘾了。因此,我遇到“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朋友,就不厌其烦地劝他们去跑步,用跑步治疗身体被掏空。

  运动会产生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些脑垂体分泌的物质能使人部分消除疲劳感、疼痛感,产生愉悦感。我几乎是跑一天休息一天,跑一次坚持十公里,时长一个小时。这样下来,每次都能感到一点自己的“小确幸”。

  为了跑这一小时,我会认真规划自己的时间,想办法挤出来时间。跑步“侵占”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我得注意去平衡它们,合理分配时间。慢慢地,我从一个懒散慵懒的摩羯座变成了一个井井有条、事事都必须得安排好的处女座。因为跑步,我发现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再是硬着头皮干,而是主动完成。用节约出来的时间,我在公园跑步,绿树鲜花伴我左右;去异地参加马拉松,用脚步丈量一座城市,尝遍街头的美食;去山里越野跑,看山看水,呼吸自然的气息。

  跑步让我不再是那个身体被掏空的夜班编辑,也不再是那个无精打采的公司职员,而是一名跑者。终于,我也感受到了传说中的“正能量”。跑步已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不论多忙,多累,总有一种正向沉溺驱使我:只要穿上跑鞋,没有任何东西能掏空我的身体。

  跑步后,我的人际关系也拓展了许多,在同事、工作相关的伙伴之外,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跑友。之前周围的人因为压力大,负面情绪居多,自从跑步后,换了一个环境,周遭的人变得积极向上,就有了使不完的劲。跑步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跑步的初衷似乎都一样,为了减压,为了身体好。发现身边无数个和你一样境遇的人,你会释然,原来大家都一样,也都在努力摆脱被掏空。跑友在一起,不再讨论工作如何做,不去挖空心思了解对方挣多少,大家共同的话题变成了:我的配速是多少,我参加了某某马拉松,该如何有氧训练,谁又通过跑步从一个胖子变成男神、女神,等等。

  从不认识到约跑,再到从跑友变朋友,从跑友变成恋人,生活真的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你要跑向的远方。

  跑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一旦你做到了,就会在简单中寻找“当我跑步的时候,我在想什么”。于是乎,跑步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禅。给自己一个小时的独处时间,和自己对话,和身体对话。这话说来很玄妙,实践起来并不难。我本来是个没耐心的人,说穿了做啥事儿都很容易放弃,但跑一个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4个小时左右,中途经历了累、痛、渴,无数个放弃的念头,我仍能抵达终点,希望再去征服下一个马拉松。后来,我明白了自己的跑步哲学:马拉松那么漫长,你都能跑完,做啥事都需要一点点耐心,只要慎重呵护你这点耐心,它会带给你不少惊喜。

  我还参加了一场100公里的越野跑,将近26个小时完赛,中途没有睡觉,没法大吃大喝,但我还是完成了。打那以后,不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儿,我就会想起自己是跑过100公里的人,啥事都变得没那么难了。也许有人觉得我这是精神胜利法,但沉溺在“感觉身体被掏空”里,何尝又不是一种自欺欺人呢?

  著名作家、跑者村上春树说,跑步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而且门槛极低。“你不需要别人来帮你,你也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设备,不一定要到特定的地方去。只要你有一双跑鞋,一条好的路,就可以跑得很高兴。”

  然也。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